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徐颂军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郭启婷     所属单位:海丰县红城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4    浏览数: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

1.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对常见地貌景观进行成因的判断与分析。 3. 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三、学时安排:2

(一)第一课时: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第二课时: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课时:

课前情景导入:欣赏一组图片,了解地表形态的相关概念。观看视频,认真观察地表形态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力量的影响?

讨论: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讨论:视频短片中岩浆活动的的巨大的能量从哪里来?导致非洲大陆上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①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由于本节课的讲解重点是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相应的弱化处理。

①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结论: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②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请学生演示:用一张白纸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

学生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

结论: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水平运动。地壳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断裂带。

4、小结: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讨论:非洲高原上巨大的石丘为什么演变成了尖峰和峡谷?是什么外力作用造成的?该外力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每种表现形式之间有何联系?各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外力作用中,哪些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四种(或五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答后通过列举实例以及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一步一步展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①列举实例:

实例1:用花洒在花岗岩石头上淋水片刻,花岗岩有何变化?

实例2:把花岗岩换成一块结构疏松的大土块,用花洒在土块上淋水片刻,大土块有何变化?

②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找出主要原因是实验的石块和土块的性质不一样,实例1的石块没有被风化,难以被侵蚀,而土块已被风化,易被侵蚀,由此理解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视频:昼夜温差使岩石破碎。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风化作用的概念。理解风化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整个变化过程,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

④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幻灯片展示

⑤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图片(路南石林,风蚀城堡,沙丘,珠江三角洲等)请同学们判断哪些属外力侵蚀作用,哪些属外力堆积作用?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看法,老师加以点评,讲解重点在两个地方:喀斯特地貌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成因。比较V形谷与U形谷的区别。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基本特征。

4、思考讨论:为什么在形成各种地貌形态的过程中,有时同一种外力会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完全不同的地貌形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地貌形态只在特定的地区才能看到,为什么?

(师生互动)引导分析:以流水为例来分析流速与侵蚀和搬运的关系;以我国不同地区,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丘,如青藏高原地区的角峰和U形谷等等来引导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因素的具体体现不同,所以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地区体现出区域性的特点。

小结: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引导总结: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与堆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营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附件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