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美术陈渐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沈良     所属单位:仁化第一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4    浏览数:1     



方 寸 之 间 见 真 情



——<<方寸之间>>课例研究



仁化一中  沈良



近年来,新课标、新课改进行的热火朝天,美术教改也在大张旗鼓的开展着,一堂堂新颖而又具有特色的美术课被呈现出来,很多教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目的中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的重要性;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真正的体现了这一点。那究竟何谓学生主体教学?新课标下的美术课又该如何体现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本案例就以一教学内容,因对学生本位教学的不同理解,取得了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为例。



一、[设计思想]



美术学科是一门以视觉为主导的课程,其特殊性和专业性,使得很多的美术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感到手足无措。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找到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很多课看似很精彩,其实课后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很多都会一脸茫然。以我之见,要想在美术课堂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的设计到最后的作业呈现。本课例所提及的两个教学片段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对学生本位教学的理解,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相差很大。

二、[教材分析]


  
 篆刻是中国汉字艺术的艺术再现,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篆体字型优美,形式鲜明,线条有其独特的魅力,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之一。湘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方寸之间》,就是这样一节以篆刻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一堂有较高艺术性和专业性的综合课程。



三、[教学设计和实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书法和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二)、教学重点



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三)、教学难点



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初次教学]

  
教学过程

 
  课堂设计将欣赏、评价做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篆刻艺术的兴趣。



1以篆刻的发展历史作为导入



2欣赏各个不同时代的精美篆刻作品,介绍有关著名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有关的佚闻趣事



3有关篆刻刀法、章法布局、钤印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最后作业呈现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刻一方自己的名章。

[教学效果与反思]



在学生的课堂作业的确呈现了篆刻艺术的特点,篆体的柔美和动感都能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到。但是作业的整体效果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都已经差不多忘记了,学生普遍反映仅凭讲解很难掌握如何刻好一方印章。而且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没有预期的那样好,很多学生由于感觉难度太大而放弃了作业,认为作业的专业要求太高,自己无法完成。

   
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很好的了解学生对篆刻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动手能力,比较盲目的从较高的要求出发,使得学生很难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与作业要求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因此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结合同事建议与自己的教学反思,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



[第二次教学]



教学过程

   
课堂设计以实践、探索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自学为主,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到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1)、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片为导入。



2以各个时代印章的作用为引导,让学生观看篆刻过程的视频片段,使他们有直观的了解。



3在其中穿插相关的刀法、章法布局、钤印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最后也是以学生自己刻一方自己的名章做为作业呈现。



4)、总结

   [教学效果与反思]

 
  学生的课堂作业不仅体现了篆刻艺术的特点,,而且大部分的作业完成质量较高。经过课后调查,很多学生反映,通过课堂上直接的观看篆刻的过程,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在课后也有很深刻的印象,并不与想象中的那么困难。而且课后发现很多学生对篆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已从完成作业到自发的练习篆刻,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学生自发、自主性学习。

   
整节课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看似很难的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较低的教学起点也是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视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知道和了解了整个篆刻的过程,为之后的作业呈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怎样的课程设计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一节课以欣赏、评价为教学目标;另一节以实践、探索为教学目标。两个目标同样都为教参上所明确指出的,为何两节课的结果会如此大相径庭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么?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对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造成这样的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教学设计中是否体现了学生本位教学,是否真正了解学生,观其所言,知其所想。   



在新课标提出之后,我们曾不止一次的听到或看到学生本位教学这个词语。美术是一门以视觉为主导的学科,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很多的美术老师认为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本位教学是很容易的事情,认为只要学生有兴趣学,课堂气氛好,有效果的作业呈现,就认为是体现了学生学生主体参与性教学,我认为新课标所提及的学生学生主体参与性教学并不仅仅是指表面上的教学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学习的开心、是否有新颖的教学活动等等;而是指从教学目标开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课堂作业等都应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走近学生,关心学生,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课堂中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变到自主学习,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活动性,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现在很多的课程设计或者观念,都因太过重视外在因素,强调学科整合的课程设计,却忽视了美术学生本身的特点,弱化了本学科的特色,导致了学生虽然觉得课很有趣,但是就不象美术课。这两个教学设计很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建议]



如何才能充分地体现新课标所要求的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教学上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呢?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做到真正的学科整合,更好的为美术教学服务总结。   



二、教师课堂地位的转变,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从教学目标开始,到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及作业难度,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最大因素的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理解能力。

   
我们的美术课不可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美术专业人才,美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他们审美的观念和感觉美的心灵。当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走在街上,生活中的某一个平凡的生活场景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美的存在。那时候我们的美术课才真正对学生有了作用。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