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体育李建军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徐于立     所属单位:仁化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5    浏览数:2     

《篮球:行进间传接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方针,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寓德育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之中为指导思想,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掌握动作,在掌握动作中提高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素质。结合高二年级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发展技能的同时,并在欢快的气氛中娱乐身心、增强体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内容:

高二年级篮球教学是建立在高二篮球教学基础上的,所以,高三年级教学要与高二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篮球教学的情况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复习初中已学的基本动作和基本配合,以达到高、初中的自然过渡。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教材是篮球行进间的传接球,它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高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其它技战术的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配合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这一内容在小学和初中的《体育与健康》中就已经介绍学习,所以学生对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课着重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提高传接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乐趣,理解技战术在篮球比赛中的运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自主运用各种传球的方式,巩固、提高传接球技术,在比赛中能有意识的加以运用。

3、情感目标:学生在练习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乐意表达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善学善思、合作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技术的规范性、传接球与脚步、身体姿势的协调

 难点:传接球时机与整体配合意识

六、教法、学法、组织及手段

根据本课目标,教学的教法、学法、组织方法及手段的设计思想是:

1.重视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通过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本课教学内容。

2.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过程的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3.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和创新、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锻炼能力。

4.根据学生传接球的技术水平,采用小组合作、分组练习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互动来感受篮球运动的乐趣,老师在巡视中给予指导。

5. 分层教学:在模块学习中,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比较大,必须根据学生篮球技术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设置不同的内容和练习要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分层施教,让所有同学都能“吃饱”。

6、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与生活的良好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7.重视保护帮助和安全意识的教育,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学会保护帮助和自我保护的技能。

七、安全措施

1.教师在上课前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材,保证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性。

2.认真检查学生的着装,不得佩戴任何金属饰品,不得留长指甲等。

3.上课认真做准备活动,使身体充分活动开,避免受伤。

4.上课时强调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做好保护措施。

5.练习时必须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禁止学生追赶、打闹、做任何危险动作。

6.学生必须听从老师或者组长的指挥和安排,必须在指定的活动场地内活动,不得擅自离开教学场地。

、场地器材: 篮球场四块、篮球20只、录音机1台。

九、预计运动负荷:本次课练习密度约45%左右,平均心率为135±5次/分,最高心率:170\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