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罗质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罗卓荣     所属单位:普宁二中     提交时间:2014-07-15    浏览数:4     

附件内容为校本教材的节选,由于版权及其它方面的原因,这里仅展示本人参与编写部分的其中一些节选(P16-P30)。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子课题

《科技与生活》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大背景:全国范围内,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全国各地都在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有益的尝试。而正在实践中推广的新课标改革,更是为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素质教育中,科学素养被列为其中主要方面之一。本课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2、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必然。我校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各教研组、级组、学校团委会,都以不同的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这些活动多属于人文、艺术修养,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还处于空白,这个缺失将随着本课题的开展得到弥补。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兴趣,自觉学好科学,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自觉运用;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具备科学的探索精神,具备科学的探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实践中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生活实践中的出现的问题,等等。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问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理论研究部分:围绕本课题的目标要求,完成一部配套教材的编写。该教材主要涉及到如下的四个方面:

1)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通过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具备科学精神科学家为榜样,阐述科学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介绍科学探索的一般思路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研究生活实践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3)生活中的科学。以大量的实例,将科学思想、方法、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以此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习、生产的效率,提高生活质量。

4)趣味科学。介绍生活中各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有趣的现象,以及背后所对应的科学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

2、实践部分:成立校级的科普学会,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实验对象和组织其他实验活动的主体。这些实践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技制作、问卷调查、科普知识竞赛等。

3、评价部分:建立一套科学素养的评价体系,以此来检验和评估本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做出改进。

五、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

本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半到两年。

其中,前半年或一年主要集中精力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筹建科普协会,余下时间将以实践研究为主,期间不定期对效果做出评估,并对理论研究做出修正。

六、本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

1、本课题研究对应的校本教材一套;

2、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论文若干;

3、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各项活动的纸质、电子材料若干;

4、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各种实验记录、数据和分析若干;

5、一份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以及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历次评估结果若干。

6、已经建立并且正常运转的科普协会,将在本课题研究结束后保留。

 

附件

  • 第一节 力学.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