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徐颂军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俞红梅     所属单位:五华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5    浏览数:7     

 

2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人类文明发展阶段

生产力发展状况

人地关系特点

史前文明阶段

渔猎和采集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低

依赖自然

农业文明阶段

人口增多,发明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工具,学会了耕作和灌溉技术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提高,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

工业文明阶段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各种机器、设备竞相发展

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背景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

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

(2)《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主要内容

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

发展要有限度,要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即代际公平。

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

(3)原则:可持续发展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三、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转变观念: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

2.调整行为:政府行为调整、市场行为调整、公众行为调整。

3.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考点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1.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回答(1)(3)题。

(1)该地区可能位于                                                                                     (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

(2)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地域性原则

(3)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最有利于                                                                    (  )

A.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答案 (1)B (2)C (3)D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种植业以大豆、玉米和牧草为主;特色养殖业为野猪、狍子、山鸡等。据此可判断其位置应是松嫩平原。由当地产业结构图可知其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经济和环境效益较好,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此种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考向立意】

该题组通过框架图展示的产业结构规划来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

【思维过程】

结合框架图中有关信息调运我国区域特色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误区警示】

对我国典型区域的特色生产掌握不牢;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理解不透。

【预测展望】

结合当前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做的努力以及一些时事新闻,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举例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保证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美国拒签《京都议定书》;减少碳排放;污染转移等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过度捕捞;过度抽取地下水;实施休渔制度

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一个地球,一个家园

120121126128举行的多哈气候峰会上,继续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督促发达国家尽快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2)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依据不包括                          (  )

A.当前大气中累积的温室气体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

B.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C.发达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超过发展中国家

D.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条件优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是其天然责任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共同说明了抑制全球变暖是全球的共同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有区别则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和自身的能力来赋予其相对应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故选A。第(2)题,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前大气中累积的温室气体的80%源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高消费水平使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通过种种手段把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目前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所以发达国家需要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但这不是其天然的责任。故选D

考点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012·四川文综)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示意图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

 

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

答案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或农林牧立体利用土地,发挥了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种植业、畜牧业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或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冬季从事旅游经营,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农场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且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故属于混合农业,其生产经营的优点就是混合农业的优点,包括农业生产灵活性大,对市场适应性强;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如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提高肥力,相互促进。此外,该农场还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发展草地观光旅游和滑雪运动、建设生态林,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增加了经济收入,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优势。

【考向立意】

该题用模式图的形式,考查生态农业的意义,意在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考查,重在考查信息处理与阐释探讨问题的能力。

【思维过程】

读图获取农业布局、生产联系等信息调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分析优点。

【误区警示】

遗漏图示信息,答题思路狭窄,漏答旅游与农事经营忙闲搭配、灵活的市场适应性等。

【预测展望】

1通过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案例分析,考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相应对策。

2.关注现实,取材热点,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新发展,如低碳经济、生态功能区规划等。

1循环经济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同点

提出背景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

关注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同点

根本目标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要求

都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基本保障

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拓展延伸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辨析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

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

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

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2)转变发展与消费模式:实施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3)适度消费:传统经济以刺激和鼓励消费的方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不顾及资源与环境后果。适度消费提倡满足基本需求条件下的适度、适量消费,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读我国某市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中,abcd表示的事项依次为                      (  )

A.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

B.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环境

C.环境、市场、自然资源、环保体系

D.自然资源、市场、环境、环保体系

(2)关于该示范区生态经济体系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釆用清洁生产技术,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拥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 依托海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B (2)D  

解析 根据该体系中各个环节的流程可以依次确定。该生态经济示范区在面向市场的前提下,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和达标排放,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1.首先要把握该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2.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并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3.在推理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处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在完成了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