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音乐王怀坚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李毅强     所属单位:惠阳高级中学高中     提交时间:2014-07-15    浏览数:1     

教学内容: 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教学目的:

  1 、学习并了解歌唱者  乐器  发声原理、歌唱发声的器官。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歌唱  乐器  的有关器官在歌唱时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理解各发声器官的生理位置与功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歌唱者的  乐器  知识

 1 、原理:综合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

 2 、内容:人体作为歌唱发声的器官有如下三个方面:

  呼吸器官(动力)

  发声器官(振动体)

  共鸣器官(共鸣器)

    人体作为歌唱的  乐器  它的动力是由肺部呼出的气息形成,气息通过喉头的声带,使声带受到振动发声,声带是振动体。声带的振动引起咽喉腔及其它腔体的共振,扩大并美化声音,这些腔体是共鸣器。除此之外,作为歌唱的  乐器  还有一个使声音变成语言的器官:吐字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口在生理上实属消化器官,但在歌唱时因口鼻同时吸气,故在此列入呼吸器官)、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廓、隔肌、腹肌、肋间肌组成。口、鼻、气管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通道,肺是吸入、呼出和储存气息的总机关。人体有左右两肺,几乎占据整个胸腔, 但其本身没有活动能力,不能独立进行呼吸,必须依靠呼吸肌肉群将胸腔扩大和收缩,才能形成呼吸运动。隔肌位于胸腔下部 ,它把胸腔和腹腔分割开来,形似一个扣着的碗,吸气时隔肌下沉,呼气时隔肌中心上升。呼吸时,吸气肌肉群的收缩,使肋骨向外扩展,隔肌中心下沉,胸腔扩大吸入气息,呼吸肌肉群的收缩,使肋骨回收,隔肌中心回升,胸腔收缩呼出气息。呼吸在歌唱中不仅是发音的动力,也是声波传导至各共鸣体的工具。因此,掌握好呼吸技术至关重要,对形成歌唱发声质量的优劣起决定作用。

    发声器官:

 1 )发声器官在喉头,内部有两片对称而有弹性的韧带,称为声带。声带在不发声时,是分开的,呈三角形的空间,称为声门,气息经过声门,激起振动,声带就闭和挡气,发出声音。

 2 )喉头的构成。喉头位于颈椎四、五、六节的前面,在舌根和气管之间,上连舌骨,下接气管有五块较大的软骨构成。它们是:( a )会厌软骨 ——位于喉头的上端,其形状扁平如叶状,下端与甲状软骨相连,能使喉咽部成共 鸣管,上部游离。在歌唱时,它的张度和卷曲程度对歌声起重要作用。( b )甲状软骨 —— 是咽部最大的一块软骨,由左右对称的两片四边形软骨板合成两板的前缘合成一个尖角。它在男性的颈部向前隆起突出,称为喉结,女性的软平,因此喉结不明显。(c) 环状软骨 ----- 位于甲状软骨之下,它下接气管,前部细窄,后部宽大,对支持喉腔起重要作用。( d )勺状软骨 ——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后上部,也是一对对称的软骨,其滑动旋转能使声带张开、闭合。(e )舌骨 —— 它虽不属喉头的软骨,但与歌唱有密切的关系。它的位置,活动状态能影响歌声的质量。

    总之。声带的活动和变化,是由喉腔内软骨和肌肉的动作来调节的,这些调节动作无法直观,也很难感觉。所以对发声器官的训练,必须在正确的呼吸基础上,依靠呼吸的支持,保持喉腔的稳定、放松、打开,使喉腔内各个软骨和肌肉协调自如地工作。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分为喉咽、口咽、鼻咽)口腔、鼻腔、头腔(鼻窦、蝶窦等),歌唱时依靠这些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扩大和美化歌声。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需要经过共鸣腔体的扩大、润色、美化。人体的共鸣腔是由大到小、由低到高排列的。在声乐术语中,总称为三类共鸣,即处于硬腭以上的(含鼻腔、头腔)为头腔共鸣;喉头以下的为胸腔共鸣;中间部分(含口腔、咽腔)为口腔共鸣。由于口胸内部以及咽腔、喉咽腔、鼻烟腔周围的肌肉,可根据其活动情况改变形状,容积大小也随之变化,故称为  可调节的共鸣腔 。而胸腔、气管、鼻腔及头部各腔体均有其固定腔体,不可随意改变,因此又称为  不可调节的共鸣腔  。总之,美好的声音不是单一腔体的共鸣,而是三组腔体的混合共振 —— 混合共鸣。只是随着歌唱中音高的不同,三组共鸣腔体混合共鸣的比例是不同的。

    吐字器官:人的歌唱乐器与其它乐器最大的差异在于人声具备第四器官 —— 吐字器官(也称语言器官),包括唇、齿、舌、牙、腭(软腭、硬腭)等。它们是变声音为语言的器官,人的声音通过它们的变化产生元音和子音,形成语言,同时也起调节共鸣腔体的作用。上述四器官,在歌唱时,要同时参与活动,并且协调一致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既要协调一致,又要互不干扰、独立自主地发挥本能,否则会影响  字正腔圆  的艺术效果。

  二、发声训练:

   1 、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a 、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b 、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c 、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

    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发声训练作出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增强学习声乐的兴趣。

  四、作业:

    课后借阅或查阅相关声乐书籍,强化提高学生对歌唱  乐器  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