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课程作业提交要求 作业周期 : 2018-08-142018-09-20

作业要求 :

这段时间您已经学习了不少与教学相关的软件,也观摩了专家讲座,了解了学科教学相关理论,请结合您所教学科知识,撰写一篇学习心得。

要求:

1、字数不少于800字。

2、坚决杜绝抄袭和网络下载,如有发现,直接取消评优资格,退回重新提交。

3、从本次培训运用的理念更新、学科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等多方面去论述。


发布者 :培训管理员

课程作业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袁亭    所属单位:扬大附中东部分校    提交时间: 2018-09-19 22:35:36    浏览数( 0 ) 【举报】

如何实施有效历史教学

由学生质疑引发的教学案例——从张骞出使西域说起

在学习了“如何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讨论”的视频中,南京宁海中学特级教师陈红老师指出: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的生动有趣。

陈老师的提纲挈领的指导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一次上课的经历。我在讲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课,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历,张骞两次被匈奴扣押,这时,后排的一个男生举起了手,于是我中断讲述,这名男生问道:“老师,为什么匈奴人不把张骞杀了,而扣押他,还给他娶妻生子,后来第二次抓到了他,还是没有杀,这是为什么呢?”刚听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和我这课教学的主旨有点偏离,但是我认为学生就老师的讲述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对我的讲述有了思考,是他的思维的火花,我应该保护,不应该熄灭它。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一时也不能全面的解答,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大家有没有这个疑问?”同学们点点头,“老师也觉得这的确是个不错的问题,我们同学们一起回去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查找答案,我们下节课来讨论,好吗?”同学们都点点头。

在下节课的课堂上,同学们都一一陈述自己所了解的答案,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但其中也不乏错误的说法和想法,需要适时的纠正。最后“就同学们对“匈奴为什么不杀张骞?”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学会了分析历史问题的哪些方法呢?给学生总结结论的同时教会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科学的方法。

    总结:首先,分析历史事件应从当时时代背景出发,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大背景,都是那个时代背景里的映射,这里的时代背景就是汉匈两个民族的关系。

其次,从同一历史时期其他出使的使者的情况做一个类比,这是历史分析中的类比分析法,即从同类型事件中寻找解决相似问题的办法。以大家所熟知的苏武做类比,从中可以看出,匈奴对于汉人使者是不轻易杀的,是能诱降就诱降,实在诱降不了往往因欣赏其气节,如苏武这样软禁或者流放到偏远苦寒之地。以上所举汉匈通婚及汉人降匈奴的事例,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初到匈奴国时的境遇。据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张骞被扣留后,单于也想诱降之。所以将匈奴贵族之女嫁给他,而张骞呢?“然持节不失”,一个“然”字充分表明了张骞内心的坚定对国家的忠诚。

最后,即是同学们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本身的才能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张骞在匈奴的境遇还与他自身的杰出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有关。“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因匈奴武力而张骞体魄强健意志力强符合匈奴人的审美情趣;另外对于“宽大”是指心胸宽广,像他这样的汉人在匈奴,难免有些匈奴人起初会轻视他甚至是捉弄他,但他对这些豪不记恨于心,对他们很宽容,这为他在匈奴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再加上“信人”指的是讲诚信,因而他建立了较好的人际关系,所以翦伯赞说他是“天才的外交家”, 张骞凭借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在其第二次被匈奴抓住之后都安然无恙。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保护和开放学生的求知欲的重要性。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这让我想到了所谓有效教学应当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的学习,获得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并且教师发挥教育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的价值观。


附件

  • 如何实施有效历史教学的实践.docx 下载 预览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09-21 17:19:13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