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将数学活动进行到底

  发布者:罗晓梅    所属单位: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发布时间:2018-12-16    浏览数( -) 【举报】

刘加霞老师在谈论新课标中,由“双基”变“四基”,由“双能”变“四能”时,提出了一个一直困恼我的问题——如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她归纳总结出两点:第一,必须设计“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有活动都能积累经验;第二,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有长远的教育价值,不要只顾眼前。

在聆听刘老师关于数学活动经验之谈时,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在教学时遇到的瓶颈。

在备《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参提到: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10根扎成一捆”的数数方法。我感到很迷惑:学生理解十进制的概念了吗?能数出来就好了,一定要领会“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吗?当时,带着这种疑惑,我进入了一年(3)班的数学课堂。学生围绕问题“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看出根数”时,摆小棒的方法较多,但把“10根扎成一捆”的学生极少。因此,学生通过比较没有达成共识,只是通过我的“引导”,他们“接受”了十进制。当然,后来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他们也学会了解题答题。在教学反思中,我感到,这节课学生只是通过训练“记住”了知识,“记住”了数的组成,但不理解位值制原理,也没有建立数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获取有效的活动经验,教学目标并未达成。

引导学生从数学活动中获取经验,我想这是为师的责任。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学活动经验必须具有连续性、相互作用性。因此,在经过反复思索,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参考各种教学用书,在之后执教一年(4)班相同一课时,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力求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堂中,我通过让学生摆小棒,进一步感知“十”。以12根小棒为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①1根1根地摆;②2根2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④一边10根,另一边2根等各种摆法,但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的学生很少,个别学生操作时无从入手,他们不理解“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一致,根本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在此,我不作任何解释,只是安排了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师生一起观看课件,第一幅画面,1根1根地摆,画面出现约2秒钟后马上消失,问:刚才画面上出现的是几根小棒?学生无奈地摇摇头。第二幅画面2根2根地摆,方法同上,学生又是无奈地摇摇头。第三幅画面把10根扎成一捆,当课件一出现时,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叫起来:21根。于是,我顺水推舟:“其实三幅画面上出现的都是21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我也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孩子们兴奋地发表看法,意见基本统一。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而培养这种无形的数感我想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操作去体会了。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