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8-11-052018-12-20

作业要求 :

提交1篇课题研究报告。

题目自拟。

要求:

1.格式清晰,页面整洁,字数不少于500字。

2.图文结合,适当加入活动过程中的照片。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未防止编辑时间过长掉线,请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附件也可附在下方。

 


发布者 :教务

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陈丽敏    所属单位:厦门市湖里实验中学    提交时间: 2018-11-15 13:34:05    浏览数( 0 ) 【举报】

闽南文化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部分  引言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课题中的“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标志。一般来说,文化是多年积淀的、隐性的影响人们认知、思维、行动的一种精神或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产物。

课题中的“传统文化”是特殊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沉积着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活化石”。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典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等。

2.闽南文化:闽南文化的概念是模糊的,先有20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对闽南文化的具体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闽南文化”一词。时下对闽南文化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1)闽南文化是区域文化;(2)闽南文化是闽南方言区文化;(3)闽南文化即民系或族群文化。本课题的“闽南文化,是以闽南方言为特征,在传承中华文化中而形成、发展,具有共同思维意识、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区域文化,主要包括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闽南方言等。

3.思品教学策略: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本课题的“思品教学策略”,是在思品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主要包括情感升华型、活动体验型、知识提升型等。

二、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而在2011版的思想品德课标上也提出: 1.7 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2.6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2.7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年来保存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风俗习惯,是华夏文化难能可贵的硕果。

    在闽南地区的不少学校以及台湾等地,在上课时会融入闽南文化的乡土素材,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闽南文化也不断地传播到各地,但在外地的学习教育上,还比较少融入。

关于闽南文化的研究,国外大多关注在闽南文化作为一条精神纽带,民族的血脉,对台湾文化和生活在台湾或者东南闽南人的影响,比如台湾传统的民俗文化与闽南文化的渊源、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变迁等。而在国内先有20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对闽南文化的具体研究,近年来,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更加成熟,不断深入挖掘闽南文化的核心精神,林华东教授主编的《闽南文化:闽南族群的精神家园》《历史、现实与未来: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等书,则对闽台闽南文化历史形成的深入分析、对现实状况的调查阐释、对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和保护策略的可行性建议,在闽南思想文化研究领域进行原创性思考。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国外一些研究人员在研究教学策略时,把重点放在了教学行为上。70年代初期,许多关于“过程——成果”的研究报告表明,教学行为与学生成绩有密切关系。从这些报告的结论引申出许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盖奇(Gage,1978)总结出七种教学策略,又称“教师七要”。“教师七要”涉及了教师在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学习指导等方面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对教师的课堂行为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继史密斯等人对教学策略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之后,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也对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国内“教学策略”一词在我国教育文献中的出现是80年代以后,虽然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逐渐多起来,但许多研究是零散的、分散的,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与教学理论研究迅速发展的形势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极不适应。而且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很多,系统研究教学策略的相对较少。

   关于闽南文化融入课堂和德育,在国内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大致呈现几个特点:一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合闽南文化教育资源的价值探讨,比如刘冉的《闽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价值研究》文章观点突出表现在山海兼济的务实精神、冒险开拓的发展意识、拼搏奋斗的制胜作风、兼收并蓄的包容气度、爱国爱乡的乡土观念、闽台一家的区域情感,这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蔡东海《论闽南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主张闽南文化对于推进闽南地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闽南文化在德育中的运用研究,比如蒋琪纯《闽南文化在高校德育的运用研究》挖掘闽南文化内涵中的优秀教育资源,并将其运用于高校德育的实际工作之中,改变以往地方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形式单调、教育效果不佳的弊端。三是有关思品课堂链接闽南文化的方法的研究,比如,邱凯祥《链接闽南文化 鲜活品德课堂》侧重研究把闽南文化融入小学品社学科教学中,保护、传承、发展闽南文化。但是,初中思品与小学思品教材内容不同,同样的生情也差距较大。综上所述,有关闽南文化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还留有空白,缺乏深入、系统的集中研究,因此,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从理论层面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闽南文化融入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一方面丰富和补充新课程资源。从本土资源出发,对闽南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从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闽南方言等入手寻找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的联系点,在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形成多样的思品课堂教学策略。在现实的基础上,将闽南文化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研究闽南文化融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比如情感升华型、活动体验型、知识提升型的教学策略。同时,让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进一步拓展延伸,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在研究的过程中,融入闽南文化的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构建和谐的教育交往。

从实践层面看:首先,本课题的研究可切实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中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只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的养分,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价值内涵,增强思品教育的实效性;


    — 17 — 

其次,也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对于该课题的研究,不仅让我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的更加多样,也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而我校学生主要是流动人口子女,整体素质不高,对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不高。在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区域文化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教师方面的目标: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在“挖掘教材所蕴涵的闽南文化元素及闽南文化在思品学科中的育人价值,以常态的思品课堂教学结合闽南文化,探讨闽南文化在思品教学中的策略”过程中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和优选教学策略的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让教师落实课程标准成为一种常态和自觉,融入闽南文化的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构建和谐的教育交往,达到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

   2.学生方面的目标:闽南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课堂教学衍生出的对闽南文化的兴趣点进行深入研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闽南文化进行再研究的目标,在享受闽南文化情感陶冶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3.理论方面的目标:丰富和补充新课程资源,形成闽南文化融入思想品德课的资源库和多样的思品课堂教学策略。

(二)研究内容

   引导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有关的有效教学的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解决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1.根据初中各年级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不同特点,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我国闽南文化的要素,并加以充实与整合的研究。

2.探讨将闽南文化融入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策略。

3.拓展与闽南文化相关的课内、外活动方案的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找阅读相关文献,比如《闽南文化百科全书》《闽南文化述论》《闽南乡土民俗》《闽南文化 闽南族群的精神家园》闽南文化概要》 等相关文献.并把研究者的积累编辑成册,边积累边研究边实践,为积累提高层次。

2 行动研究法:主要从教师的集体备课、组织课堂教学、听评课、反思、总结,指导引领学生概念学习、反馈学习效果为内容,注重操作策略的实施。目前主要安排课题组成员上课,比如九年级《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八年级《胸怀世界》、七年级《自立自强》等

3总结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各阶段的研究经验、教训及时交流与总结,对研究和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整体成果。

二、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

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分为五个阶段,即开展现状调查;理论学习与收集案例;形成增进学习效果的策略框架;积累课堂实践案例和优秀课例视频案例;策略研究和效果分析。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我们坚持了研究例会的制度,并辅以网上会议讨论,促进研究信息的及时交流,也促进了课题研究成员能保持研究的状态,逐步趋向研究目标。

(一)调研与理论学习

本课题开题于201512月,课题组成员用2个月的时间收集和学习了与有效教学、思品课堂有效教学、增进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案例,以及关于学习策略、案例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结合实践体会,尝试从中寻找课题展开研究的线索。

(二)收集分析案例

2016年3月到5月期间,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分工收集文本案例、视频案例,特别关注初高中思品课程衔接角度。每位课题成员分工承担一册教材相关的内容,同时又相互补充。这段时间,我们还分工对收集的文本案例、视频案例进行分析。根据闽南文化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际,尝试提炼具有操作性的、可增进初中思品课堂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

这段时间,我们为9月份开始进入课堂实践研究做好了理论、资料、方法的准备。

(三)初步形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框架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采用聚类组织(归类整理)的方法,首先确定能力作为展开策略讨论的依据;然后从收集到的优秀课堂教学案例中提炼有效教学策略,并从教学策略相关研究中获得补充,初步形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框架(下称“策略框架”)。准备在9月份开始的课堂实践中应用、检验这些策略,丰富和完善策略框架。

(四)课堂实践案例的研究和积累

20169月到20175月这段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课题成员为核心,开展了以闽南文化融入初中思品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积累优秀课堂教学案例。

(五)视频案例分析

为了使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的关系更直观地反映出来,我们收集优秀公开课等课堂教学视频,运用策略框架,分析其教学过程中策略的运用情况。通过对这些课例的分析,进一步检验策略框架的包容性和操作性。

(六)效果分析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学业成绩等数据分析、案例和理论的比照等成果梳理工作,并收集了学生学习过程材料,以期能综合反映教学策略有效应用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增进作用。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和讨论

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现状出发,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教学策略,把闽南文化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着力于改善与优化课堂学习效果,取得一定的进展。

 

一、情感融入法——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特性之一是思想性,所以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的理论性较高,对于初中生而言较抽象和枯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这条无形的线,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用情感来“润泽”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获得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情感融入法,力求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用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熟悉的闽南文化背景之下,借用闽南语、闽南歌、闽南故事, 一步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更好地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二、活动体验法——强调体验是学习和发展的源泉

    新课标提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思想品德课堂上组织体验活动越来越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活动体验法,强调体验是学习和发展的源泉,教学中借力闽南文化,带领学生一起体验“闽南文化盛宴”活动,或者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亲身经历后产生对闽南文化的情感和领悟,从而通过以小见大,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魅力,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主动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知识调用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教师教学中将“闽南文化”这一鲜活的生活主题作为引子,采用知识调用法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知识调用法,强调学生能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用知识运用分析,最终解决问题。教学中借力闽南文化,在学生逐步拓展生活的基础上,既落实民族精神的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研究结果同时证实了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即有效运用教学策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增进学习效果,提升自我效能感、提升学习动机水平,优化学习体验,这些变化对学生更好地适应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

[1] 刘冉.闽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价值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2014

[2] 蔡东海.论闽南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3.04期:4-5

[3] 郑云斌.论闽南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经济师》·2011,第9期:116-117.

[4] 钟建华汤漳平·族群文化:闽南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第3期:8-11

[5] 陈支平.闽南文化百科全书[M].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10

[6] 林枫.闽南文化述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 林华东.闽南族群的精神家园[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10

[8] 陈燕玲. 闽南文化概要[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09

[9] 夏明霞[1]黄朝宾[2]. 对近六年来国内教学策略概念的综述[J].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5年第3期 28-30页

[10] 李晓元.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12-01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