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小学数学课程作业 作业周期 : 2018-11-19 2019-03-31

所属计划: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作业:结合自己所教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谈谈教师应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提问?

要求:字数:600-800字。要求论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严禁抄袭。

发布者:吴文粉

小学数学课程作业

提交者:学员黄永霞    所属单位:轩岗乡华侨小学    提交时间: 2019-01-18 19:39:10    浏览数( 3 ) 【举报】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这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遵守的原则,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我们才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我们的课堂提问每天都有,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提问的设计要合理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 

首先,在教学时我们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 

其次,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我先给他们出示星期一的菜谱,看他们能不能按照一荤一素的方法配出来?他们很快说出来。然后接着问还有别的搭配方法吗?你觉得这样一荤一素搭配好吗?这时,教室里会出现暂时的安静。随后,我让他们同桌进行讨论,过一会,有的学生就会说出答案。我觉得这样环环紧扣的提问,效果非常好。 

2.提问要因人而异 

提问时不能随意去提问,想提问谁就提问谁,我们要掌握好因材施教这一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 

3.提问要把握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把握时机。如果时机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时机不当,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如果把课堂提问加以分类,似乎更容易把握住提问的时机,使提问更加科学。课堂提问可分为新授前的复习提问、过渡提问,讲授中的突出重点提问、 

化解难点提问,小结中的知识总结提问,还有为激发兴趣而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应用性提问等。这些提问应用得及时,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4.提问要注意方式、方法 

教师发问时,应掌握一些技巧,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所以我们带着微笑、疑惑的眼神去提问,学生会跟着你去思考。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发问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有些教师往往依照学生的座号、点名册上的顺序依次发问,这种机械的发问方法,虽然可以使发问的机会平均分配于全体学生,但是因为发问既有一定的次序,学生就知道这个问题应该轮到哪位学生解答,其余的学生,就可以不注意了。所以教师发问时,不要有一定的次序,使学生无法推测这一问题,应该轮到谁去解答,因而全班学生就不得不注意了。不过教师发问的机会也要平均分配于全班学生,不要只向少数聪明的学生发问。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需要停顿,有等待时间,等待时间与问题的难度相匹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将自己当成录音机的放音键,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一味地很有起劲地讲授下去,错把学生当成录音键,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 

将知识硬加给学生。这种"满灌式"的教学,课堂效果不理想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知识遗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学时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采用发现法教学。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让学生将所发现的规律、结论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再加以讲评、改正。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5、提问要有趣味性,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说一说"等 

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联系起来。这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事实证明,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搭配中的学问》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笑笑要去外婆家做客,衣柜里有这样几件衣服:两件是上衣,叫上装,一条裤子和两条裙子叫下装,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要配成一套衣服可以怎样搭配呢?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这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他们很愿意去解答。接着我又提出你觉得笑笑穿哪件合适呢?请你想一想,为什么?最后我做了总结,看来穿衣服也需要搭配,搭配适当,会使我们生活更美好,更加丰富多彩。整个环节就像学生自己去做客一样非常 

开心。 

6、在关键时点问 

在小学教材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力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时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如在四年级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结合方格图,教师可提问:"数对(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点吗?"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或同一行的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提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的源泉和根据,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成为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 

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