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个人教学设计 作业周期 : 2018-11-19 2019-03-31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学科专业知识的相关课程,也参加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要进一步做到“教学实践改进”,需要在课堂中真正去应用学到的知识。请您将本次培训所学融入到课堂中去,并完成一份个人教学设计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应用了本次培训所学到的哪些学科专业知识;

2.要求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3.字数不少于300字。

 注: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个人教学设计

提交者:学员张丽英    所属单位:芒市第一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3-31 14:02:38    浏览数( 0 ) 【举报】

《逍遥游》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其解析


内容:《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解析:由于庄子所持的思想极为复杂,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1.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理清思路、把握文旨。


2.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4. 了解本文的主旨,了解用寓言说理的方法。


解析:通过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让学生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使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学生会难理解,教学时,要注意: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2、“蜩与学鸠嘲笑大鹏南飞”的用意。3、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以及他的理想境界。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①多媒体


②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③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课时: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二、 庄子及其作品介绍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整体感知


1、文题解读


“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也就是行动自如、无所拘束、自由自在的意思,可是说追求“逍遥”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的 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1. 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解析: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2. 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3.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


解析: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漂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4.写“蜩与学鸠嘲笑大鹏南飞”的用意:


解析:写蜩、鸠嘲笑大鹏,自鸣得意,与篇首写大鹏展翅的壮观境界相互映衬,借以贬斥那些不懂得什么是逍遥而无所追求的人。作者所举的例子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逍遥与之所依凭的条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五、 分析、理解第二段


5、 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解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6. 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这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解析: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二课时


六. 分析、理解第三段


7. 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①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②宋荣子、列子(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 “犹有所待”)


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前四种人,自鸣得意,就像生活在小池旁的雀一样所见甚小。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8、 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9、形象探讨:文章中大鹏是一种什么形象?作者不惜笔墨描述大鹏的用意何在?


解析: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否定的。因为,在庄子看来大鹏的展翅翱翔,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和绝对的自由,那是因为它还要凭借“海运风起”。然而,尽管如此,他还是义正言辞地驳斥蜩和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大小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作者向往自由却又无法逍遥自由。在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意在形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还可以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寿暗示人生之短。


七. 庄子散文风格鉴赏


1. 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 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八、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字词句式补充: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 文言字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 通假字


冥,通溟  范例讲解:北冥有鱼


培,通凭  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培风


知,通智  范例讲解:小知不及大知


辩,通辨  范例讲解:此小大之辩也


而,通耐  范例讲解:而征一国


有,通又;反,通返  范例讲解;旬有五日而后反


辩,通变  范例讲解:御六气之辩


4、词类活用


(1)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南:名词用作动词,向南飞。)


(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上、下:名词用作动词,向上飞,落下。)


(3)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形容词用作名词,本所应有。)


5、文言句式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莫之夭阏者”即“莫夭阏之者”。)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介词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凭什么。)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被动句,“水击”即“水被击”。)


(4)之二虫又何知(介词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


6、  固定句式


(1). 其……邪?其……邪?(选择句)  范例讲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范例讲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 恶乎……哉(表疑问)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


 


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附:答案


一. 预习


3. 解析:B。“辩”通“辨”,分辨;A. “志”通“记”,记录;“反”通“返”,返回;C. “有”通“又”;“知”通“智”,智慧;D. “辩”通“变”,变化;“而”通“耐”,才能。


答案:B


二、目标检测


1、解析:D项与题干均为“判断句”。A. 宾语前置;B. 状语后置;C. 定语后置句。


答案:D


2、 解析:B. 副词,表反问语气。


答案:B


3、解析:A. 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 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


声;D. 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答案:B


4、 B


三、配餐题


(一)基础题


1. 解析:A. 抟扶摇tuán;B. 决起xuè;C. 朝菌zhāo。


答案:D


2、解析:D。“不及”应为“不了解”。


答案:D


3、 A  


(二)能力题


1、这(只) 2、记载 3、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 4、饱的样子比


2、CE


3、大浪迭起时   敢于勇往直前的扁舟   懦弱者   尝试是一堵阻止前进的墙)


(三)提高题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