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个人教学设计 作业周期 : 2018-11-19 2019-03-31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学科专业知识的相关课程,也参加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要进一步做到“教学实践改进”,需要在课堂中真正去应用学到的知识。请您将本次培训所学融入到课堂中去,并完成一份个人教学设计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应用了本次培训所学到的哪些学科专业知识;

2.要求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3.字数不少于300字。

 注: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个人教学设计

提交者:学员董诗沙    所属单位:西山乡毛讲明德小学    提交时间: 2019-01-14 23:03:02    浏览数( 0 ) 【举报】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

一、 教学内容分析(说明所属教材章节、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内容特点)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通观三年级语文教学整体训练进程,是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段的教学,最后达到段的训练过关,也就是说能读懂句子,从意思上联成句群,知道哪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所谓给自然段分层次),能给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写出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再从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为四年级的阅读和作文打好基础。 

  第七册共有七组课文、七个读写训练项目,而第七组(最后一组)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爬山虎的脚》是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写好一个片断的一篇范文,教好这篇课文不但对“读懂一段话,写好片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四年级七、八两册语文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2. 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挂图,引图理解)      

板书:形态    颜色    „„像„„     

3. 为什么用“六、七”根 

     4.“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板书:触着墙变成爬住 直弯曲 把„„拉一把   使„„紧贴 

    2.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 这段话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大意,或作小标题。    

第五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怎样       

板书:没触着墙萎    

 2. “萎”是什么意思 

     “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  触着墙的又怎样       

板书:变相当牢固 

    4. 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更具体地说明“相当牢固”,把两句话对比朗读看有什么不同(展开讨论)。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能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5. 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层意思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第一层:写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就萎了。 

第二层: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 爬山虎的脚和墙有什么关系 

概括大意: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爬得牢固,没触着墙就萎。       

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长大变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 

   4. 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    

5. 还可以怎么说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分段、归纳大意。(略)    

2. 练习、观察、说话、写作。(略) 

  通过读、观察、说、写,最后达到单元训练项目(读、写)整体过关。

二、学生特征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风格、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很少有见过爬山虎的,对课文可能就理解不好,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中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研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就更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演示,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定位和信息技术融合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和信息技术融合突破重难点、支持学与教模式变革分析(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重难点分析,确定教学模式变革方法

重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3)多媒体课件:

(4)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教学子目标、知识点及教学方法策略等,画出教学流程图)

 一、激趣导入。  

1. 世界上的人和动物都有脚,植物有脚吗?  

2.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脚的植物——爬山虎。(板书课题)

3.指导书写“虎”字。  

⒋如果你是作者,你准备怎样写爬山虎?

二、整体感知课文。  

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叶圣陶爷爷是从哪些方面写爬山虎的。读课文,圈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叶柄  嫩茎  触角  蛟龙  痕迹  逐渐  休想 a指名生读。 b齐读。 c小老师带读。  

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强调“重,空”在这篇课文中的读音,比较“均匀”字型结构特点。

⒊学写生字。

 a重点指导“叠、痕、茎”的写法。

 b学生练写生字。  

⒋指名生读课文,学生评价。  

⒌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

汇报。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爬山虎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  师板书:绿得新鲜  叶尖朝下  铺得均匀   

b新鲜一般指什么?这儿是形容叶子怎样?  

叶子不仅新鲜,还很(茂盛),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课件出示,欣赏茂密的爬山虎。  

闭上眼听老师朗读这一句:“一阵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有什么感受?  练习用:“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句型说话。 如果把“拂”改成“吹”呢? 指名朗读。(师适机指导) 齐读。    

总结布置作业。  

爬山虎的叶绿得那么新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圣陶爷爷除了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仔细观察,还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的脚,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课前板书好课题)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长大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这一墙的叶子,就宛如一片绿绿的湖,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还藏着什么呢?对了!是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谁来说说你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和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的角是一样的吗。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3.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4.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师适机板书)  它是一些枝状的细丝,像什么?(蜗牛的触角),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蜗牛的触角,说明脚很(细)。并且它的脚有六、七根,和我们人的手一样,也有很分枝。这么细的脚,他还看出细丝是枝状的,有五六根,可见作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写得很(具体)。 还告诉了我们脚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 还说了脚的(位置),脚长在哪儿? 板书:  长叶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 枝状的细丝(这是它的形状) 嫩红(这是它的颜色)

 5.大家看,这是什么?老师想画它的脚,你们说应该画在哪 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吗?

 6.师引说。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陶爷爷观察得可真仔细,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它是怎么爬上去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赶紧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吧!边读边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品味品味,还可以学着做做动作。

2.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生汇报)  a“巴住墙”是什么样子?(紧紧地贴、吸在墙上)为什么要“巴住墙”?(这样茎才不会掉下来?)这是往上爬的基础,这个“巴”字用得可真好,如果改成“贴在墙上”,怎么样?(没有把爬山虎的脚牢牢吸住墙的样子写出来)这么细小的脚,怎么可能巴住墙的呢?(因为六七根细丝的头上都变成小圆片了)  b巴住墙了,再怎么往上爬?(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同学们,假如我们的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和你的同桌一起演示一下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谁来边说边演示给我们看。(指名生上台表演)  我们一起来边说边做。(全体起立,举起双手,做动作。)

3.看看我们做的和爬山虎往上爬的影片一样吗。(观看影片)  

4.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刚才只爬了一步,同学样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朝更高处爬?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讨论。 这一脚一脚,爬山虎都爬得非常的稳固。

 5.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边读可以边做动作,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出示句子)  

6.对照板书,背诵这一段话。  7.如果你细看这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什么?(出示图片)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爬山虎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是有所不同的。课文中还写到没触着墙的脚会怎样?联系上下文想想,“萎”是什么意思?  这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有着密切的关系,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第一自然段)陶爷爷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了。(如果有时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总结点题。  

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不仅如此,你从文中看出了吗,陶爷爷在写爬山虎之前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那么今天回家后,我们就用陶爷爷写“爬山虎”的手法来写一种植物,老师会给你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好不好?

 

 

 

 

六、信息技术应用设计(针对学习流程中某个环节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细节,包括融入点、拟用技术、融合方式等)

在授课当中我使用白板技术,教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通过在PPT中插入爬山虎的照片,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爬山虎的样子以及爬山虎脚的形状。

在整节课中我都会以学生位主体,通过教师提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求答案的方式,让他们深入了解课文。

七、教学评价设计(包括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评价和对教学人的教学效果评价,确定评价项目、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权重等)

    《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本堂授课的内容主要是熟读课文,熟练掌握课文的主演内容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在上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课堂准备! 

1. 在课堂一开始简单学习生字和词语,并且着重讲了易错的字音跟字型。 

2. 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3. 能很好地把握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 

同时还需要多学习,以下几方面还需要改进: 

1.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 多读多写。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 课堂上要活跃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所有学生,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回答问题. 

3、巧妙的开场白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图片,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奠下仔细观察的基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4模拟演示,巧用肢体语言能辅助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师先示范演示,把自己的一条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接着指名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曲折,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全部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演示讲解,学生逐渐明确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学生通过自己表演,板贴爬山虎的脚图片,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 

我会虚心听取各个老师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八、教学板书、演示文稿及其它数字化资源

板书设计 

   针对本文内容和特点,我决定采用图文式的板书。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