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作业周期 : 2019-01-24 2019-05-24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到自己的实际课堂环节中,请根据以往经验,联系本次培训的课程内容,分享在培训课程中您认为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知识点及应用,并简要叙述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哪些优势?您又是如何应用的?

1、 认真阅读作业内容,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点或应用技巧,优秀作品将在项目主页获得展示机会
2、 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格式清晰,页面整洁
3、 作品必须为原创,且与本次培训课程内容相关,发现抄袭一律视为0分,且直接取消项目最终评优机会
4、 请务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过期将无法补交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提交者:学员帕热迪古丽·克热木    所属单位:托克逊县城镇中心双语幼儿园    提交时间: 2019-02-04 09:22:38    浏览数( 0 ) 【推荐】 【举报】

 由于学科不同,信息技术作用的定位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模式。模式一:学习的对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因此,它并不等同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素养教育。模式二:教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它应用的初级阶段――媒体播放工具。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讲解重点、难点,以及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地方,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模式三:学习的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收集、分析、处理、加工、交流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交流的多样化工具。最常见的就是根据某一要点,将有联系的不同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历史课程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做出决策和选择,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教师的设计、实施和驾驭信息技术课的能力无疑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其实,多数教师不是不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而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技术与手段的应用应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前者是为后者提供支持与服务。高教学技术不等同于高教学质量。教学是一门艺术,绝非单一的技术体现,因而我们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走入唯技术论的误区。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时,不妨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1.要明确以课程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目标,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技术的有无、多寡和先进与否。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理解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时,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避免单纯为了炫耀技术的优势,而偏离课程培养目标或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同时,作为学科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学科本体目标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不管采用何种技术、何种应用方式,应首先保障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等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进来,不能在学生未掌握本领域或本学科必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就本末倒置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或其他能力,并影响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 
  2.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 
  如果不采用信息技术就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更佳教学效果时,我们就应该尽量不要刻意地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当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时,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就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我们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时,应注意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是否有效、应用是否适度,而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和技术是否前沿高端。在学校具有不同层次技术设备时,也应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结合使用,不能因为购置了新设备就盲目地弃置原有技术设备。 
  3.不应仅限于教师使用 
  现在教学重心已经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师不能垄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权,而应创造条件、创设机会,鼓励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习目标。 
  4.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教师应注意有机组合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和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中特有的学习方式,如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 
  一定要注意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有了信息技术支持反倒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5.要注意处理好技术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之间、虚拟交流与真实的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 
  要将计算机演示、利用计算机查找资料等信息技术应用活动,与学生的思考、建构、理解等认知活动,实验、制作等动手活动,调查、访谈等综合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避免用计算机演示或模拟实验取代学生所有的动手实验,用上网查询资料取代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应特别注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求和社会化体验,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虚拟交流互动(如借助E-mail、BBS、视频会议系统的交往)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创设人际交往和人机互动良性互补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有充分的社会交往机会,避免用技术活动取代社会活动或者用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的错误做法。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现代教学方式之一,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当学生能够主动地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整合的根本目标是信息技术应当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并为适应素质教育目标的新型教学结构提供一个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和时间所限,学科课程整合还未全面铺开,但随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实践的逐步进行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也必将进一步增强。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