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曹鹏 发布时间:2018-12-11 浏览数( 1) 【举报】
1、教师职业特点的制约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还要面临升学率、评优考核、继续教育、职称评聘等诸多挑战,所以教师工作辛苦、生活压力大、交际范围窄;其次,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较高,但同时对教师工作的理解程度并不高,所以教师心理压力比较大。这种状况易于激发教师的不良情绪,形成不良心态。
2、社会环境的冲击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金钱和利益、平等和竞争等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中;市场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劳动和收入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差别扩大。这些都极易造成人们的利益失衡、生活失衡、心态失衡,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生存状况,教师的价值观念自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对来说,其经济收入还处于中下水平;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利益回报率并不很高。这种对比与差异使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极易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平衡感,不甘落寞又无可奈何,不满足于现状又无法突破,陷入矛盾、失衡的心态。
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学校理应从观念上、制度上、设施上为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供必要的条件,但实际上许多学校更多地注重教师的教学科研、福利待遇等,对教师的心理素质缺乏关注,对教师的负面情绪置若罔闻,对教师的心理保健和训练缺乏经验,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积累日久,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学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如分配不均、待遇不公等也极易诱发教师的不良情绪。
4、教师自身因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必然有其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期望过高、对他人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等原因,容易使教师无法接受现实和理想的矛盾,难于应对挫折,以致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紧张焦虑。其次,教师某些不健全或不良的人格特征也易诱发不良心理的出现。
个人观点,您认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