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周长的认识》

  发布者:王巧丽    所属单位:海港区和美实验学校    发布时间:2019-03-22    浏览数( -) 【举报】

和美实验学校集体备课备课表

  2013-2014  学年度第    学期         拟授课时间:   10   10

主 备 人

王巧丽

学科

数学

班级

三年级2

参 备 人

郭薇、宣伟、田健健、张永红、张雅君

参加领导

张旭江

课    题

《周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

教与学活动设计

参考建议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4、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学情预设: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也就是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态演示,突出了小蚂蚁爬行的路线,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          板书:一周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出示一片大树叶。

师:老师这儿有一片美丽的大树叶,谁愿意到前面描出它的一周?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他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描,又到什么地方结束?

要求: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描出树叶的一周,其余的学生跟着比划树叶的一周,然后再请几名同学展示不同的描法。

小结:不管他们从哪一点开始,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象树叶一样有一周,你能不能从我们的周围找出这些物体表面的一周?说给你的同桌听。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描一描”,初步建立“一周”的表象;到生活实际中“找一找”,加深对“一周”的理解。]

2、、观察比较,理解周长。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例1的相关图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

1:周长就是四周边线的长。

2: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3: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没有。

师:你能指出你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吗?(一生上台指)

师: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学生独立描,然后小组交流,最后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

 练一练。

师:你能在教室里指出一个实物的周长吗?

1:课桌表面的周长就是桌面一周的长度。(学生边指边说)

2:黑板的周围长就是四周四条边的总长度。

生:我文具盒上面这个面的周长就是这一周的长度。

……

3、小结周长的含义。

我们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结合开课的事例,先让学生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感知周长,然后在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一第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从理性上认识周长。)

三、量算结合,理解“周长”

1、自主探究。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在例1的这些图形中,你能想办法知道你所喜欢的物体的周长吗?(请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2、组织交流。

师:好,请大家停一下.咱们看看哪一个组坐得最好。瞧他们小组做好了,反应真快,咱们大家要想他们学习啊!

师:来,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1:我们用尺子先量了一下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的长度。

生2:树叶和钟面,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他们的边绕了一圈,在用尺子量出它们的长度。

生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2、量腰围。

要求:先估计,再测量,最后汇报量的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估计有时离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太远,教师可提供一些数学信息,让学生有据可依。]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会有些图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小冬沿着跑道跑了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

2、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3思考题: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任务撕开,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

     先猜一猜,再播放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五、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今天,我们熟悉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贴各种图形


-fo�-�)ai`$� H�y ; font-weight:bold;font-size:14.0000pt;mso-font-kerning:0.0000pt;" >再来看4盆一组的,怎样摆?理解15÷4=的含义,想一想分了几盆?还剩几盆不够分了?那么这样的算式列竖式该怎样列?教师巡视,并判。


数形结合边摆边数算理

自己试着列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及理解竖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算理,理解有余数的含义。

有错的一并板书进行纠错

学生板演、讲解。

巩固新知

重点突出:一共分了12盆,还剩3盆不够分了。12写在15的下面,15-12=3盆,余下的3写在等号下面。3就是余数,得数怎么写呢?强调有余数除法的得数写法,。。。。。。读强调单位。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得数的写法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得数的书写方式,并进一步理解其含义。

板书有余数除法

对比竖式讲解。全部分完没有剩余的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除;没有分完,有剩余的就是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有余数除法。

练习有余数除法竖式,解决黑板上其他问题。

巩固练习

三、巩固新知

师: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知识进行闯关。

第一关:估算有没有余数

第二关: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21÷5正确格式是( 

第三关: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

第四关:填一填,数学书第 51 页的做一做。请大家做在书上。

  生做书上,有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师检查并发计算题)生做完讲算法。

第四关:租车。如果我们班一起乘车去郊游,一辆车可以坐 5 人,需要租几辆车?

  生:我们一共有42 人,需要租 8 辆车,还剩 2 个人,所以一共要租 9 辆车。

学生练习回答

巩固新知

四、课堂小结

  师: 今天我们学了有余数除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设计

姓名

参与组内活动组内发言几次

回答问题几次

有价值的几次

课堂练习速度和准确度

是否认真倾听并进行思考提出不同意见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八、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

1 5÷ 3=5 (组)               15÷4=3(组)。。。。。。3(盆)

竖式                                       竖式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能够根据除法的算式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能够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出发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状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明白要把一个数等分,能够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明白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状况。体会到了余数的由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理解竖式的含义。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透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用心主动参与学习,透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构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好处

  以往学习有余数除法,是透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透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习。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习、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习的资料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透过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重点透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透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

  本课的教学透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状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借算法多样化激活思维

  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倍数关系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

  四、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

  透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好处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