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如何优化设计课堂问题

(焦艳秋 已在 2019-02-26 01:00 推荐!)

  发布者:李颖    所属单位:抚宁区骊城学区下庄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9-02-17    浏览数( -) 【置顶】 【推荐】 【举报】

 一.提出优化问题设计的缘起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完善语文教学程序设计的重要一环。
   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把语言现象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不是通过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归纳、总结和掌握。由于忽视课堂提问的运用与作用,学生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的动力,只是依赖被动接受,课堂也缺乏足够的师生交流与语言情境。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爱因斯坦对自己卓越的创造才能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的话启示我们,问题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成材举足轻重。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课堂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回答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过程,教师通过对不同层次接受能力的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就可以大致判断各群体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根据这一情况便可以对自己教学效果做出大致的判断,并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当然,并非所有设计的问题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有些肤浅、平庸的问题因缺少信息沟通,再加上单调的问法,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开发学生的智能背道而驰。有鉴于此,提出了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的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如何优化问题设计
  既然优化问题设计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设计呢?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1 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问题设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设计的这个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应当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说,问题设计的目标应与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或者说相一致。本人在教《哦,香雪》时,就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小说的特点来设计问题的。如“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感兴趣的东西相同吗?小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意义?” 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小说内容,并对小说中的人物作一比较、评析。再如“小说借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描写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请问这一节具体描写了她的哪些心理活动?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中有一些景物描写,请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又如“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 请以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来回答。”设计这一问题意在使学生能够正确、完整地把握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所设计的这些问题,都是紧扣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
  2.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
  问题设计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不仅能体现文章本身的脉络线索和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本人在教《走出沙漠》时,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小说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描写孟海等和我紧张对峙的情形?应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说他是主人公?对主人公,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他的?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而没有用别的方法?如果用别的方法会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提出问题。 设计这些问题,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让学生熟悉小说内容,明白作者这样写用意;二是符合人们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规律。所以,问题的设计应力求体现出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或由浅入深,或由近及远,或由小到大,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感性到理性……
  3.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体现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有价值。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不同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类别、分层次,然后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同学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比如本人在教《合欢树》时,依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大多数同学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十岁时的母亲和二十岁时的母亲有什么不同?”“ 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的最后加上一句‘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文章第二段中的‘希望’与第三段中的‘希望’各指什么?”“ 第三段中母亲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题目是‘合欢树’,为何直到第七段‘合欢树’一词才正式出现?”由于这些具体问题,难度不太大,有的直接从文中就能找得到,有的稍加思索一下就能回答,因而能激活他们的兴趣,讨论的热情很高。而针对语文水平相对较高一点的同学,我及时提出了难度稍大一些的问题,如“文章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第五段写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似是闲笔。为何要写这一句?” “怎样理解‘悲伤也成享受’?” “文章多次写到那个小孩看树影的事,尤其是文章的结尾,有怎样的意味?”这些问题不仅能有效地激活语文水平相对较高的这部分同学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热烈讨论,同时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引导和促进。
  4.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一定要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难易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例如我在教《再别康桥》时,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楚《再别康桥》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成的,然后再结合该诗的每一小节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第1节的内容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第234节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景抒情、营造意境的?”“第5节的‘寻梦’有怎样的意味?”“第6节‘沉默’‘悄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第7节有怎样的深意?在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再别康桥》中究竟要和什么道别?这首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由于难易适度,而且设计的问题有坡度,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最后难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了。
  5.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要有新意
  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兴趣乃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活跃起来,教学提问就要注意趣味性。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老课文,如果老课文老上法,学生肯定乏味 。我在该课文的问题设计上力求有些新的突破。我在分析了全文之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这三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以前似乎没有人提出过) 有的认为是并列关系,有的认为是层进关系。我先让他们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从他们分析的漏洞中帮助他们找出原因。由于在全文第一句话中“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作为马克思这个名字的替代语而出现的,无疑是对马克思的一个总体性的概括与评价。行文中又先后出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6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7段)这样的话。正确理解这几个称谓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把握《讲话》逻辑结构的关键。之所以说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是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双重巨人。进一步而论,马克思之所以一人而具备科学家与革命家的双重品质,并且这两个方面又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就在于马克思有着远远超越于一般科学家或一般革命家之上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科学观(第6段)。由此可见,《讲话》是用马克思既是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伟大的革命家的基本事实说明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这样一来,几个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就十分清楚了:“思想家”是属概念,“科学家”和“革命家”是“思想家”这一属概念统领下并列存在的种概念。通过这样的引导,同学们顿时云开雾散,豁然开朗。此外,在“作者为什么要特别交代马克思是‘在安乐椅上’逝世的?”以及“全文的中心句究竟是哪一句?”等问题上,都试图作了富有新意的解读。
  三.优化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影响问题设计的因素是复杂的,但问题设计仍然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可循。
  首先是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好的问题必然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而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必然是从学生中得来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开手脚,放手发动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把一些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返还给学生讨论。
  其次,问题设计必须符合语文这门学科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当前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把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割裂成许多机械的问题,而学生也就成了回答这些机械问题的机器,到最后,学生回答了问题,却不知道这篇课文的整体内容和思想意蕴;懂得了词语的在文中的作用,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明白了行文思路,却不考虑这样构思的妙处。可见,只为应付考试设计问题,那只能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问题教学。因此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应力求整体性、连贯性,要让学生真正地提高文学修养而不是机械地解决一个个问题。
  当然,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探知学生的认知心理,设计出难易适中,且学生感兴趣,乐于回答的问题。就目前学生而言,他们思想开放,喜欢评价是非,对新兴事物感兴趣,且善于思辩。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切忌古板、机械、深涩,而应形象、婉曲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总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使他们乐于回答,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从教学上看,设计问题应属于备课阶段工作,要想让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的问题真实发挥作用,还要注意在讲课中的认真落实。那么,如何使精心设计的问题得到很好落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启发好问题,在问题提出之前,要引导好,使学生有准备。在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要对问题加以诠释,加以过渡,从而打开思路。其次要总结好问题。对重要问题,应该在得出答案后,进行简短有效的总结。总结的内容一是答案本身,二是解决次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优化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应善于从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