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8-12-13 2019-02-1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请根据以往经验,联系本次培训的课程内容,分享在培训课程中您认为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知识点及应用,并简要叙述这样的创新方式、方法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哪些优势?您后续可以如何应用?

题目自拟。

要求:

1.格式清晰,页面整洁,字数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防止编辑时间过长掉线,请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中编辑好,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中提交,附件附在下方。



发布者:教务

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潘晓铃    所属单位:福州市台江实验小学    提交时间: 2019-02-13 20:46:32    浏览数( 0 ) 【举报】

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前概念并有效利用

小学课程中包括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知识,可以说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小学生对大千世界的了解也是深浅不一。他们在学习之前已有了多年的生活经验,接触了许多形形色色的自然、社会现象,特别是如今的网络社会,接触到的事物就更多了,因而他们头脑中自发形成的前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也就相当广泛和复杂了。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忽略学生的前概念,觉得小学生前概念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通过此次培训,回想了这几年的教学生活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发现除了学生不仅有科学的前概念而且除了正确的科学前概念外,甚至还有其它的学生错误的科学前概念。而这些前概念灰直接影响这趟课的设计以及效率。因此在备课时,备学生的前概念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利用其正确前概念,纠正其错误前概念,是我培训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前概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设置轻松的谈话环境,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比如《把固体放入水中》(苏教版小学科学三下)一课研究物体的沉浮,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物体沉浮概念的认识。教师通过实物展台出示:木块、橡皮块、铁钉、回形针、玻璃弹珠、树叶、蜡烛、石块、苹果,然后提问,如果将它们全部放入水中,结果会怎样?生:有的沉有的浮。师:你能具体说说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能说明你的理由吗?请先将你的预测在记录纸上用“↑”“↓”来表示沉浮,不能确定的,写“不确定”,写好后思考理由,等会儿汇报。 生预测记录后汇报生1:螺帽、石块、玻璃弹珠肯定沉,因为它们比较重。回形针也会沉,因为它是金属做的。木块会浮,因为它是木头的,轻。生2:橡皮块也会沉,因为它重,苹果会浮,因为我看到过。生3:蜡块不确定,因为蜡烛有点轻也有点重。    

通过这样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真实的想法,将他们对沉浮概念的原认识暴露出来,预测记录反映了每个学生的判断,便于同后面的实验结果比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对沉浮现象理解的偏差。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法一般采用选择、判断、问题简答的方式进行,该方法能准确探查每位个体的前概念情况,是运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探查方法。调查的内容如何设置,这是相当有讲究的。当然要抓住本单元主要概念,所以教师调查前要详细研读课标、教材,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研制调查问卷。比如某教师团队围绕“天气”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组先找到课标中有关“天气”具体内容标准和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概念,分析其概念关系,完成概念图,以此为基础,制定调查问卷。   

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如何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我将其根据其可能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类,并尝试做出解决的方法。

1、受日常生活经验影响产生的错误

在学习《水和水蒸气》一课前,所有学生都认为烧水时冒出的白汽是水蒸气。类似的问题还有把“无色”说成“白色”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直都是这样在表述,久而久之,小学生在脑海里就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错误的特点是顽固性、长期性。对这种错误,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前概念,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矛盾中引发思维的冲突,去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错误前概念,为新概念的最终形成提供巩固。在课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去做家长的小老师,让学生指出家长的一些口头表达错误。这样不仅能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受形象思维影响产生的错误

在学习《空气》一课时,所有学生都会说“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教师只要深入一问,便会发现问题——小学生把“周围”二字理解为“空旷的地方”。那么水中有空气吗?石头、木头这些固体物质里有空气吗?由于空气无色无形的特点,学生看不到水里、石头里的空气,所以他们认为这些地方没有空气。

这是因为小学生是把眼睛看到的作为直接判断依据。但科学课中我们要学习太多无形的东西,如声、光、电等。对这一种错误,我们可以用“眼见为实”的教学策略。这些物质虽无形,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明确反映事实的实验,让每一位学生在实验中用自己的亲历过程来调整自己的认识。

3、模糊的科学前概念

在教学中,我们还常遇到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如在教学《斜面》一课时,学生都知道爬陡坡累,缓坡轻松;但问及为什么盘山公路要修得弯弯曲曲时,学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究其原因:在生活中,小学生多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一些直观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所以当场景转换后学生又变不知道了。

针对这种前概念我们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做对比,促进各种建构活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新概念。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处理的:我把盘山公路截成一小段一小段,每一小段就如同一个斜坡。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自然就领悟到盘山公路修得弯弯曲曲是通过延长路程来减小坡度,这样就方便车辆爬坡了。这种方法能将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引发学生主动对问题的思考,有助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附件

  • 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前概念并有效利用.doc 下载 预览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