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阅读的目标、教学与评价——研修日志2

  发布者:李小民    所属单位:开封市仙人庄中学    发布时间:2019-04-29    浏览数( -) 【举报】

阅读的目标、教学与评价

巢宗祺教授谈到以下内容:


   阅读是语文课程的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

专题二 根据阅读是对话的认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如何定位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课标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的基础是平等,对话的有效途径是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对话是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的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师生之间的切磋和探讨。阅读教学的对话涉及四对关系。
   1.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借助文本和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然后老师和学生之间把自己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所得到的一些感想、体验进行交流,这就是一种对话。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个就是平等的交流,就是老师和学生都是读者,学生是读者的一部分,老师是读者的一部分,读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第二个就是在对话中,老师是首席的对话者。为什么这么提呢?因为老师的阅读先于学生,而且老师的阅历,老师的知识积累,应该说比学生要好一些,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一些障碍,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把自己得到的感想、体验和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是一个首席。
   要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设计好一个非常有效的对话的情境,在这个对话的情境中间展开师生的对话。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情境,就是我们如何理解作者所流露出来的花语,花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在这样一种情景中学生和老师一起走进文本,去感悟花语的含义,这个对话就展开得非常顺畅。第二,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得体会,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受。在教学中经常发生这种情况,有时候老师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得对,老师觉得很高兴,就请学生继续说下去,有时候学生说错了,或者说的跟老师原来预设的不一样,老师就马上制止学生,不让他说下去。这种态度我觉得是不对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与老师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老师耐心地听学生讲完,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体会学生话中的意思,这样的氛围会更好,效果也会更好。所以,要搞好对话,老师必须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来探讨。第三,老师要创设一种很好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很和谐的,老师很和谐、很委婉、很亲切地跟学生在一起交流,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就会把自己想说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往往被很多老师忽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伴之间的互助有时候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阅读教学中最有生命活力的过程。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讨论、相互争辩、相互激励、相互分享等活动最能激发他们思想的火花,是最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地创造学生相互之间平等对话的和谐范围。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老师们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小组探讨。但是小组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设计好话题,然后尽可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中,互相启发,互相引导,互相促进,互相鼓励。这样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氛围,能使学生之间的对话进行得更有效。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归根结底,阅读教学要落实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甘于寂寞”,要有一种意识,就是要把时间、把阅读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亲近文本,老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去圈去批去画。一位老师在教学《夜莺之歌》一课时,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去做批画。教师让学生围绕着“小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的话题,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在课文旁边做批注。实践证明,学生们通过阅读完全能够从文本中、从关键词句中,感受到小夜莺的勇敢、机智和爱国品格。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师也认识到千万不要小看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甘于寂寞”,但“甘于寂寞”不等于完全的袖手旁观,完全的不闻不问。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也需要教师适度的点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不是自然发生的,需要借助文本的词句、借助文本精彩的段落来进行。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文章的重要的词句来理解,达到理解文本和文本对话的目的。
   初读课文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初读课文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器官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阶段,必须要设法激活文本的全部话语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4.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教科书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的设练,无不体现着教科书编者的眼力和智慧。一篇文章为什么放在这儿,而不放在那儿,一篇文章为什么这样改,单元的组合、课文之间的联系、文章的导读提示,课后练习的编写等,这些无不渗透着教科书编者的思想。一篇文章在没有进入教学之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作品,一旦选入教科书,它就会增加了教学价值。教科书的编者在选了这篇文章时更重视的是它的教学价值。教科书编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能够从前后课文获取相关信息,把握单元主题,关注导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等,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把课文的范例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学生与文本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和作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实现和作者的心与心的交流。刚开始引导学生做这件事的时候,教师要有更多耐心,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学会关注单元主题、前后课文的联系、导读提示、课后习题等方面的因素,切实地与教科书编者进行有效对话,不断提高对话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
   对话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阅读过程是“三颗心一起跳动”。所谓“三颗心”,一个是文本作者那一颗心,因为文学作品也好,一般的文章也好,都有作者的思想观念、观点和感情的显现。再一个是教师的一颗心,教师为了教学需要钻研文本,他也有一个跟文本对话的过程。最后是学生的一颗心,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阅读的对话过程。阅读过程的最好境界,就是文本作者和我们师生的“三颗心一起跳动”。西方有一句名言:阅读是什么呢,阅读是在你中发现我。这个你可以是教科书,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习共同体里面的其他的同学。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