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要求】校本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1-18 2019-04-25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校本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实践研修成果做如下提交要求:请各位参训学员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要求】校本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李惠兰    所属单位:开封市中山路第一小学校    提交时间: 2019-01-24 22:39:12    浏览数( 0 ) 【举报】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书中的一篇文章。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思路后,我围绕着“我”练琴过程中的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进行教学。学生归纳完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体会“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交流,理解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谎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顺利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现在回顾这节课,我思来想去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本组教材的专题是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而我却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体会“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上。对于老人的品质也只是从老人的语言上浅显地感知到的。两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明显是前者重,后者轻。老人的人物形象,老人的美好心灵,没有走进学生内心,学生与文本没有对话,教学没有走进文本深处,没有抓住本课的教学重点,偏离了本组教材的主题。

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上,应该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老人对我的爱?”这个问题展开教学。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从老人的眼神、语言、动作等多个方面来体会。其中重点学习老人的特征、语言和眼神。在体会老人的特征“耳聋”时,可与学生探究:“作为最会听的听众,老人为什么要说自己是聋子?”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进一步探问:“假设老人直接介绍自己是音乐学院的教授,而不说自己是聋子,我会怎么样?”由此学生感受到老人对我的呵护,对我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

老人的语言是本课的重点,四句话普普通通,可在文中的“我”听来却如诗一样美,老人的语言美在哪儿?为了能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在教学策略上,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转换角色,化身为文中的“我”,走进文本,与老人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在反复朗读过老人的语言后,展开了一系列的追问:“听了老人的话,你还愿意溜走吗?你的脸还烧吗?你还愿意拉琴吗?”学生从老人的语言中,体会到了老人的美好心灵,感受到了老人语言的魅力。

课文关于老人眼神的描写有三次。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走进老人内心的窗口。我让学生画出描写老人眼神的语句,找出老人眼神的特点后,学生思考:“老人平静眼神的背后又着怎样不平静的内心呢?”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体会老人对我无声的关爱和鼓励。至此,老人的形象已经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明白了这是一位善于倾听、关爱青年、鼓励他人的老人。此时,再让学生对老人表达感激之情,那真是感人肺腑,情真意切。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我感受到了:备课时钻研教材的重要,教学时推敲语言文字的重要,教完后反思的重要。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真进步,学生通过学习才能叩开心门,走向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心灵,提高语文素养。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