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育教学论文 > 正文

初探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布者:唐笑梅    所属单位:邵阳县黄塘乡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19-02-03    浏览数( -) 【举报】

初探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摘要: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要培养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学生可感可知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规律  审题能力  策略意识  自主探究
正文:
   
解决问题是数学知识的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多数学老师思考的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思考及实施。
一、制约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1
、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限。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智力水平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较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片面性[1]。再加上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对题意的正确理解。因此对问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组织,很难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整理加工,也就不能对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应用。
2
、学生审题能力相对薄弱。

    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目的性不明确。
   
现行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已不再是以纯文字的叙述来体现,取而代之的是图文并茂,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可是,学生一碰到此类问题时,就会出现读不懂题意或审题不全面的现象。
3
、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很模糊。

《新课标》指出: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2]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还是依赖大量重复性的练习,这个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们解决问题凭借的是感性经验的积累,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模糊,没有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缺乏自主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了长期使用相同的讲解问题的方法[3]。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然后学生进行模式化的强化记忆,最后利用这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学生解题过程实质上就是套用模式的过程,这种传统应用题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上课缺乏兴趣,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缺乏探究性。学生学的时候看似很明白,练的时候也清楚,用的时候糊涂,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能得到提高。
二、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直观的行动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与抽象逻辑思维互相促进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他们对完全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的间接经验难以理解,而对直接看到的和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数学教学内容得容易理解。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加强动手操作,为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供认识上的支持。并且,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积极性[4]
2
、重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我觉得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学会读题。
   
这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下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读题的关键是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认真仔细,读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习惯快速地把题目浏览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中包含了技巧性,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
 
2)养成正确、全面观察问题的习惯。
   
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5]
3)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
   
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只有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只有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随之增强。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意义也在于: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因此,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定格在让学生获得题目的答案上,不能只满足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的推导等过于形式化的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只有掌握了解题策略,才能轻松应对。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特征》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任意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先猜想,再让学生动手围一围,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呢?”在进一步的探索交流中得出结论:较短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较短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这种让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策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6],这样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数学学习过程不再只是模仿与记忆,更多的是学生数学问题实践的过程,这样,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表明,兴趣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更是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流,表现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说话、游戏、讲故事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中,从而进行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当具备了积极的学习氛围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解读数学信息,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邵志芳:《思维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2]肖川:《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
[3]郑毓信:《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期。
[4]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沈超:《新课程下怎么教应用题》,《小学数学教师》,2004年第7期。


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热评教育教学论文

热门教育教学论文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