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育教学论文 > 正文

浅谈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发布者:陈春红    所属单位:邵阳县塘渡口镇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19-03-05    浏览数( -) 【举报】

浅谈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作者: 陈春红

摘要: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孩子。他们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命运。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教育作为三大教育合力之一,在三大教育合力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发展起表率、楷模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小学生具有熏陶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父母

一、家庭教育特点

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助手,又是社会教育一个方面。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要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1、启蒙性孩子在上学之前,是以家庭生活为主的,他们对外部世界认识和了解,人格、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早期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思想形成、智力发展、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性格。

  2、长期性家庭教育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成人走向社会过程中和家庭教育的距离在拉大,但家庭教育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

  3、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内容极其广泛覆盖面很宽。孩子衣、食、行、住、安全、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非常重大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态度不一致

家庭教育态度的不一致,重要表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由于夫妻双方的生活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有所不同,双方在孩子的教育问题缺乏一致性,导致在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在教育对于对错好坏的理解各有见解,双方投入的方式也就不大相同。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慈母与严父或者是慈父严母,这样的情况皆随处可见。

在这样矛盾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孩子接受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自己的行为举止常常同时得到肯定与否定的评价,而孩子为了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适应下来,孩子就必须要不断的将自己的认知行动进行心理调整,而最终的结果便易使孩子养成两面性的人格,成为缺乏责任感的人。

(二)、父母教育态度专制,对子女期望过高

自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邻居家孩子多么优秀,考试考的多么好”等这些经常出自父母口中,大多数家长忽视儿童的意愿,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希望,占用孩子周末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而从未问过孩子是否对这些感兴趣,只是一味地告诉他们,这是为你好。这种独断专行的方式不仅无形中给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还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和参加课外活动的兴趣。甚至还有些家长认为体罚也是孩子走向成功道路的必备品,觉得棍棒底下才会出人才,致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三)、父母过分的溺爱或者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在不少家庭孩子对于父母永远是排在第一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不顾要求合不合理只是一味给予满足,导致他们养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的孩子必然会存在很多的缺点,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蛮横无理、脾气倔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等性格和不良的行为。父母对过分的宠爱娇惯,过多的歉疚保护,让孩子过分的依赖长辈,不去做些亲历亲为之事,使孩子们无法产生对事物的心理体验。

(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现如今不少父母的都声称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管孩子,长时间的不与孩子进行交流。每当孩子放学回来就直接回到自己的屋子里,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做自己的事,除非到了饭点才会离开房间。有些孩子是不愿意向父母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甚至是拒绝父母与自己沟通,在家里与父母划下界限。对于孩子来说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淡疏

(五)、单亲家庭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所谓的单亲家庭早已成为社会较普遍的现象,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单亲家庭对小孩子的成长有着诸多不利的因素,因为他们无法感受到一份完整的家庭氛围,从而在今后有可能在待人接物时会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缺少一方的爱,孩子会容易产生自卑感,总是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处处想要回避。缺少父亲的阳刚正气或是母亲的温柔慈爱还会影响到小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害怕自己会重蹈前车之鉴的覆辙,学生在这种单亲家庭的环境下成长,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很大的伤害,致使孩子缺乏自我的独立性,容易养成依赖性。

三、不良教育的对策

(一)端正教育意识,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念

家庭里父母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取得一致性,才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至于如何取得一致性?这就要求家长们仔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哪里有需要改正之处,同时还可以回顾长辈的教育方式看看有没有可取之处,若是有,也可拿来借鉴。为了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可以同其他家庭成员进行交流,彼此之间交换互相的想法,有异同想法,可以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二)减轻孩子身上过多的压力、负担

现今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掌上宝,家长们对这一个的期望尤其高,经常会对孩子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虽然对孩子是赋予全部的爱,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沉重。家长要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此基础正确地教育他们,对于孩子而言,奖赏是他们的最爱,因为每一个好孩子都是被夸出来的。在美国的家庭里,家长会同意孩子随意拆下家中的电器,来搞明白自己心中无法理解地谜题,甚至会鼓励他们和信任他们能够解决问题。可见,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与信任对孩子的重要性。俗话说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的发展,使其变得与众不同,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来认可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鼓励孩子积极的交往

人能够立足于社会,交往是其最基本的能力,小学生有着两种交往:一是同成人的交往,二则是与同辈人的交往。在中,儿童逐渐地学会很好的认识到自己,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关爱同伴,与同伴们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如何协调关系。因此,家长要多多的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多带着孩子参加夏立营活动等,鼓励他们多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同龄人交朋友。家长们要摆脱“怕孩子吃亏”的心理,放开手,让孩子有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学会处理,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创建优质的、温馨的家庭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们需要在心理压力不在的情况下,才能够最好地发挥才能何潜能。故此家长要与孩子亲近,创建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并充分的肯定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励孩子去探索自己所不知的事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肯定会对他们有着积极的影响。为创建这样的氛围,父母就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

(五)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在身上,一辈子也不会抹去。家长要善于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引导孩子的学习,同时也是为孩子出学习的榜样。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缸水。家长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科学知识要有浓浓的兴趣爱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从小就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

四、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孩子的发展就会比较好。所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关心孩子的家长。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冷漠、厌世,变得消极、沉沦。有一些父母对孩子放纵或溺爱,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些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夫妻关系 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小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教育资源推荐

是涉及到广大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关心和渴望解决的青少年家庭教育难题。在此,诚挚推荐您观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论坛系列纪录片《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能在快乐和感恩的氛围中感悟人生的真理,有助孩子提高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认识灾难事故因何发生,能做到趋吉避凶,真实不虚!当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的确是难得的家庭教育经典节目!这个节目里有许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讨解决孩子教育的种种方法,真是我们和孩子的一位最佳的、一对一的家教老师,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教育网络资源,而且是完全免费的,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极大的帮助。生活中,小孩甚至大人都容易出现没有恒心、悭贪、叛逆不听话、上网成瘾、依赖性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不是能从某个简单方法或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教育改正过来,变成一个孝顺听话的小孩,而是需要我们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家庭教育,从根本处下手才能治标又治本。这部片里面有很多专家、老师、家长亲身说法、以其独特的心得体会向大众汇报,启示家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从小接受的家教会影响小孩子的终生,从中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现实状况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各种媒体的夸张渲染、错误引导,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谈何容易呢!家长是越来越不好当了,说实话,很多家长也不会如何当家长,就将小孩出生到这个世上,将很多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推卸责任的话怎么能将小孩教育好呢?确实悲哀啊!

而我们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实体会,只图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说实话,真是有点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们都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领悟这种感受,但往往悔之已晚,哎...

很多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代沟,都是因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脱节了,没有很好的连贯所造成的,现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妄顾他人的感受。我们必须知道,一切教育要从根本做起,就像树要有根才能长树干树枝和树叶,才能枝繁叶茂呀,如果丢弃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楼阁。在此,推荐各位有缘的朋友,无论看过或没看过的也好,都敬请尽量抽多些时间观看大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论坛节目: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可以在百度视频或者优酷土豆搜索播放),但愿看过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真实不虚的利益,并且继续利益他人,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和谐共存的社会大环境。

六、总结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大家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现在的父母对家庭教育子女方法的需求不在满足千篇一律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而是寻求最大限度的开发自身潜力受教育的途径和“量身订制”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我们当中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上了学,只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吃穿问题,至于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交给学校和老师去管就可以了。这个观点其实是不对的,试想同一个老师在同一个班级上课,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就要差一些呢?这其中关键在于孩子平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的不同。如果父母平时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我想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就有很大改变呢?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了,父母就不需要整天为孩子的学习成绩烦心和苦恼呢?也再不用到处找老师为孩子补学补差呢?孩子也不会再为学习而累呢?如果父母平时再能注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尊重孩子好的兴趣和爱好,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相信我们的父母也同样能培养出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父母也就不需要再为孩子经常不开心.不快乐而困惑和迷茫呢?也再不用为孩子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而担忧和犯愁呢?孩子也再不会整天愁容满面和闷闷不乐的样子呢? 家庭教育专家认为:独生子女教育意味着100%的成功和失败。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合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和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对孩子因材施教,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养成好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按照孩子的接受程度,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孩子不要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过多的指责。 家庭教育是一个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过程,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展开的教育,我们主张父母为主,祖辈为辅的原则。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开端;家庭教育是完成幼儿心理和行为塑造的重要环节。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要凡事包办.代替.增加孩子的依赖性。

 

参考文献:

①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③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④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热评教育教学论文

热门教育教学论文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