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教学设计与反思提交要求 作业周期 : 2019-01-23 2019-03-1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不少于500字。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发布者:王老师

教学设计与反思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吕琼莉    所属单位:邵阳县塘渡口镇中心学校    提交时间: 2019-03-11 21:57:17    浏览数( 1 ) 【举报】

 简易方程

单元概况


教材简析

本单元知识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理解并掌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性质,从而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方程;根据“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安排了学生学习列方程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掌握其解法。着力引导学生从方程是“用数学刻画两件事情的等价”的角度认识方程,学习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建立方程的思想,为提高数学建模能力打下基础,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单元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掌握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方程的意义

1

等式的性质

2

练习一

1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练习二

1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

练习三

1

整理与练习

2

总计

12课时

教情分析

方程作为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简易方程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方程的内容,这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接触现实地问题,学习建模,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的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从列算式发展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提高数学建模能力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较多的机会回答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例1、例2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观察、分析、比较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天平,挂图,不同质量的砝码。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教授与合作探究结合,小组演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天平)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上课带来了一件重要的量工具。你们认识吗?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由天平秤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天平中蕴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知道吗?

2.揭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平的世界来学习数学知识吧。(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当天平两边不放物体的时候,指针指向中点,这天平是平衡的。如果我们在天平的两边分别放上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呢?(当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才能平衡)

2)观察

在天平的左盘放两个50g的砝码,右盘放一个100g的砝码,观察这时的天平怎么样?(天平平衡)

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0+50=100或者50×2=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指名学生口答:

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用等号连接。

你能给这个式子起个名字吗?(等式)

3)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观察

把天平中50的砝码拿走一个,提问:这时天平出现了什么现象?(天平失去平衡)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50<100)这是一个等式吗?(不是)

提问:如果我们在左盘放一个x克的砝码,猜猜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猜测:天平可能平衡;可能左边重右边轻;还可能左边轻,右边重。

教师分别演示学生猜测的三种情况。

你会用不同的式子表示这三种不同的情况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x+50=100  x+50>100   x+50<100

2)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集体反馈教师板书:

  x+50>100  x+50=100  x+50<200  2x=200

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算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

3)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思考,我们得出了一些数学式子。如果把这些式子分类,想一想:按什么标准来分,可以怎样分呢?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汇报总结:

①看是否含有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有:

x+50=100   x+50>100   x+50<100   x+50<200   2x=200

②看是不是等式。等式有:

50×2=100   x+50=100    2x=200

提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引导学生明确:在给这些式子分类时,因为选择的标准不同,所得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继续进一步分类你还会分吗?学生讨论再次分类。

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最后得到一组相似的式子:x+50=100    2x=200

提问:这组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

教师小结: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像x+50=150、2x=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教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4)理解

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

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首先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再看它是不是等式)

5)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提问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概括。

教师小结: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反馈时说一说其他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提出要求:将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并读一读你改成的方程。学生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这里的未知数不一定是字母x,其他字母也可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还知道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五、同步测练

1、练习一的第1~2题

2、数一数:全班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把女生人数看作未知数a,你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男生、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关系吗?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叫做方程

 

 

 

教学反思

1、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天平、砝码、图片等等。每次操作都要求学生把“天平此时的状态”用式子表示出来。通过反复操作,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让学生理解式子中“=”就是天平平衡,它不再是“答案”或“结果”,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的理解而不是被告知。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关式子时,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归纳自己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数学模型,课堂效果很好。

3、数学要以学生的错误为资源,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 在学生总结出方程的意义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检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学生参与的很积极,也觉得很有趣。通过合作交流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我的反思

                                              

                                              

                                               

                                                

                                            


2课时  等式的性质(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4例3、例4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体会由旧等式转化为新等式的解题思路,并能熟练的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准备。

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的性质变形等式,提高解方程的正确率。

教具学具

课件、天平、挂图、不同质量的砝码。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教授与合作探究结合,小组演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写出几个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写的方程,并说出它为什么是方程。

3.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研究天平中的数学知识,你有兴趣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第一幅天平图。

谈话:请同学们看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50=50)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不平衡)

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样写?(50+10=50+10)

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集体汇报。

(天平两边增加相同质量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出示右边的例题图,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a克的砝码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a=50+a。

谈话:观察这两组图及等式,分析、比较等式两边及结果发生的变化,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

·天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仍然保持平衡。

·天平两边都加上50克的砝码,仍然保持平衡。

·天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的砝码,就能保持平衡。

引导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出示例3下面两幅天平图。

谈话:观察下图,先填一填,再跟小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可以联系天平保持平衡的过程想一想,等式怎样变化,结果仍然是等式?

板书:x+a=50+a→x+a-(a)=50+a-(a)

引导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出示刚才的两个结论,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述等式的性质。

教师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板书:等式的性质)

4)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完成教材第3页“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

2.教学例4。

1)出示例4,看图列方程并尝试求出X的值。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方程,教师巡视情况。

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x+10=50。

2)提问: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想法:

40)+10=50,x=40。

因为50-10=40,所以x=40。

学生反馈,教师肯定这两种方法。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用等式的性质来求x的值。

教师边示范解题过程,边讲解书写格式:

首先要写“解”字;

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这道题要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

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上下对齐。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格式错误。

3)指导检验。

x=40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意义对方程进行检验,只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即可。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检验方法及书写格式。

4)讲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巡视,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学会了用它来解只含有加或减的简单方程。)

五、同步测练

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指名到黑板前板书自己;列出的方程。

集体订正:第一题列出的方程可以是x+22=84、84-x=22,如果学生列出84-22=x这样的方程,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列方程时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方程。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师小结:可以用解方程的思路解答,也可以根据方程的检验方法来找答案。

3.完成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                                            

    等式的性质                 解方程

  50=50    50+10=50+10     解: X+10=50

x+a=50+a  50+a-a =50+a-a  X-10=50-10

                                    X=40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

 

教学反思

1.由于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同加的性质上,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实验。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第二层次,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归纳出结论。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

2.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景,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掌握知识。

我的反思

                                            

                                                    

                                             

                                                 

                                             


3课时  等式的性质(2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 5例56P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体会由旧等式转化为新等式的解题思路,并能熟练的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检查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具学具

课件、天平、挂图、不同质量的砝码。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教授与合作探究结合,小组演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解方程:55+x=75    x-3.2=6。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注意书写格式)

2.谈话: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引导: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3.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第一组图。

请同学们看图,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x=20   2x=20×2)

观察这两个等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等式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 ?(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

2)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用等式怎样表示?

3x=20×3),也就是3x=60。

左图与右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学生尝试练习,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有什么发现?两边可以同时除以0吗?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3)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有什么性质呢?

指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4)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空。指名学生回答。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请同学们先看看下面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做?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用960÷40=24(米)

·长×宽=长方形的面积,可以列方程解答。由长方形试验田的宽是x米,那么40x=960.解得x=24

提问:  40、x、960各表示什么?

给予回答正确的学生以鼓励表扬。

2)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给予回答正确的学生以鼓励表扬。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步的依据。

2.练习一第6题。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

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还学会了用这样的性质来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五、同步测练

1.化简下列各式

8 X÷8    50+X-40

X÷9×9  X-1.4+1

2.练习一7题8题

3.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6x=72     方程两边应同时                          

x÷2.5=1   方程两边应同时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

X=20     2x=20×2              40X=960

3x      3x÷3=60÷3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 x=40代入原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       左边=40×24=960,

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       右边=960

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X=40是原方程的解。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就会保持平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通过测量,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思维的定势,认为在天平两边加同样的物品,天平才会平衡。为了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我设计了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

2.在探究等式的性质时,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我的反思

                                                  

                                                 

                                              

                                                

                                                  

                                              

                                             

 

 

 

 


4课时  练习一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列简单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格式,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巩固对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的掌握。

3.在练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自觉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解方程。

教学难点

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具学具  课件、练习册

授课类型  练习课

教学方法

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是方程,等式的性质有哪些?说一说?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等式的性质有……

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等式的性质来做一些练习并完成“练习一”。(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34-d<30    x=22+56   12+a=45+b

a +b=10   y-80=20    s+10     4h=48

21+17=38  x=2  18-b=4  p+12=45  

2.填空(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

1)X-32=23          2)6x=2.4

解:    X=23○□     解:x=2.4○□

        X=□                x=□

3)2.6+X=7.3        4)9.6÷x=8

解:     X=7.3○□          解:x=9.6○□

         X=□                   x=□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3.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并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52=107    7y=35  96-X=55★  2.4÷x=10★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使其明白算理。

三、指导练习 

1.p7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

2.P7第11题: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

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订正。

3.P7第13题(指明学生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方法你掌握了吗?

五、同步测练

1.P7第10题   2.P7第12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练习一

       X+52=107              7y=35

      解:x=107-12        解:y=35÷7

          X=95                y=5

教学反思这节课以学生独立练习为目的,对新授课做补充和延续。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对学生学习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拓展思维”的功 

我的反思

                                         

                                               

                                           

                                                  

                                             


5课时 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例7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掌握一般步骤和方法,能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初步建立未知数和已知数可以相互转换的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题意、认真审题的解题习惯。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迅速的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教授与合作探究结合,引导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方程,了解了等式的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特别是中学,大学阶段我们经常会用到方程来解决一些数量关系复杂的数学问题,使其简单化。方程的用处可大了!这节课来学习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出示例7情境图)。

提问: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学生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可能有:

1)小红去年的体重加上2.5千克等于今年的体重。

2)小红去年的体重减去去年的体重等于2.5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方程解答。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体重为x千克。

 

板书: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强调:这里要写“解”字,表示下面是解题过程,“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这句话必须写出来,表示下面列出的方程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x+2.5=36

        x=36-2.5

x=33.5

提问: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这一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指名回答。

板书:36-x=2.5

提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先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x,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师边指导边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板书:36-x+x=2.5+x

          36=2.5+x

       2.5+x=36

           X=33.5

2)讨论:我们已解出x的值为33.5,这个值是否正确?你打算怎样检验?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小结:可以先检验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也可以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强调: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记得写“答”。

3提问: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小结:1.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2.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并写出“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提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等量关系?你是根据那句话找到的?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先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再设未知量,列方程并解答,最后检验作答。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五、同步测练 

1.完成练习二的第1

先说解方程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二的第2

先同桌之间说说图意,然后列出方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的第3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题中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

4.完成练习二的第4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列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5.完成练习二的第5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再向同桌说说解方程的注意点:写上“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解出x的值,最后要检验,集体订正。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小红去年的体重加上2.5千克等于今年的体重。

小红去年的体重减去去年的体重等于2.5千克。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x+2.5=36        36-x+x=2.5+x

        x=36-2.5         36=2.5+x

x=33.5        2.5+x=36

                          X=33.5

答:小红去年的体重是33.5千克。

 

教学反思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用这样的思维框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练习巩固,使学生熟悉“设X——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我的反思                                  

                                                   

                                             


6课时 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例8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6~8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准确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初步理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解题的基本步骤。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

3.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准确找出数量之间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

教具学具 课件、挂图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图。

谈话:西安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大雁塔和小雁塔都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有着1300多年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和它们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出示例8情境图)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你有什么解题方法?(小组讨论)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 题中大雁塔与小雁塔的高度之间的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 题中大雁塔与小雁塔的高度之间的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提问:列方程解答的步骤是怎样的?

(先找出数量关系,再设未知量为x,列出方程,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你们想自己先试试看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提问:你会解这样的方程吗?(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的形式,再用之前学过的方法继续解答)。

2x-22+22=64+22

               2x=86

        x=43

这样就做完了吗?(还要检验)

如何检验?(先自己检验一下,再同桌交流。)

答:小雁塔高43米。

质疑:为什么不利用等式的性质先将左右两边都÷2,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同学们理解这里将2x看作一个整体的未知数来解。先求出2x的值是多少,再求出x的值是多少,要两步解。)

揭题:两步解的方程

提问:从读题后找出数量关系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你觉得哪里很关键,哪里还有些困难?(重点说说学生自己的想法,给予回答合理的学生以肯定表扬。)

 等量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这要怎么解?请自己试试。

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订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香港青马大桥的长度×16+0.8=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怎样列出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脑子里回忆一下解两步方程的过程,再同桌互相交流解题的注意点。

五、同步测练

1.练习二第6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学生完成后订正

2.练习二第7题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列方程。

3.练习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后订正。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1.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2.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

1.在明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把已知量与未知量结合起来进行列式,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

2.重视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等去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长此以往,随着解决问题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学科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我的反思                             

                                             

                                              

                                            

                                                 


7课时  练习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第915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使学生掌握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c、ax÷b=c的两步解的方程,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3.在探索并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提高列形如ax±b=c、ax÷b=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具学具】  课件、练习册

【授课类型】  练习课

【教学方法】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

杨树比柳树树的4倍多15棵

故宫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

猎豹比狗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

底楼高3.2米,其余三层平均每层高2.9米,这幢楼高多少米?

三支钢笔的价钱比一个文具盒还要便宜2.8元

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指名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二”。(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 8x = 96     x+30 = 78      x÷5 = 26  

98- x = 56    5x–7 = 8

2.完成“练习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方程20x÷2=360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2.完成“练习二”第10题。

1说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S=ah÷2

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指名口答。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板书:1.3x÷2=0.39

(2)让学生观察第二幅图,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

板书:3x+18=19.8    

三、指导练习

1. 练习二第14题

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其中12题的物品有“文件夹”和“墨水”,各一个与12瓶,总价25.10元。

2. 练习二第15题

学生利用公式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练习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今后的解题有什么帮助?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同步测练   练习二第11~13题

生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并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教学小结【板书设计】

                 练习

    1.3x÷2=0.39             3x+18=19.8      

  解: 1.3x=0.39×2      解:   3x=19.8-18

          X=0.78÷1.3            x=1.8÷3

          X=0.6                  x=0.6

【教学反思】这节课以学生独立练习为目的,对新授课做补充和延续。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对学生学习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拓展思维”的功效。 

【我的反思】                                   

                                                


8课时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9 “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3.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挂图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北京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9。(出示情境图)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大约各有多少公顷?

1)提问: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陆地面积:

                                    290公顷

水面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呢?

3)提问:题目中要求什么?(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大约各有多少公顷)根据线段图设哪一个未知项为x呢?(设陆地面积为x)为什么?(因为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设陆地面积为x公顷,可知水面面积为3x公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x

陆地面积:

             x       x      x      290公顷

水面面积:

4)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提问:题中哪句话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同桌互相说说,指名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完成板书:

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尝试解方程。

提问: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请同学们试着列出方程。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x+3x=290或(290-x)÷3=x或(290-x)÷x=3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任务,并进行比较,得出用哪个方程解比较容易。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设陆地面积为x公顷,水面面积就可以用3x公顷来表示。x+3x=290,这样列方程比较容易。肯定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板书:  解:设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大约有x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有3x公顷。

x+3x=290

4x=290

X=72.5

质疑:我们现在解出X=72.5,这道题做完了吗?(没有)还需要我们做什么?(还要求出水面面积3x是多少)怎样求水面面积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①3x=72.5×3=217.5     ②290-72.5=217.5

教师肯定这两种方法都可以。

6)检验。

提问:如何得知我们解出的这个结果是否正确?你准备怎样检验?

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

①把x=72.5代入到方程检验,看x+3x是否等于290。

②看水面面积是不是陆地面积的3倍。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

72.5+217.5=290(公顷)

217.5÷72.5=3

小结:解形如ax±bx=c的方程时,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变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解答;检验时,可将得数代入原题,也可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提示: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订正

思考: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与例题有什么异同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列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我们设一个数为x,另一个数用几x来表示,再根据数量间相等关系列方程作答。 )

五、同步测练

1.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题 提问:这几道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2-3题  指名学生列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平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解:设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大约有x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有3x公顷。      

x+3x=290    3x=72.5×3=217.5

4x=290   29072.5=217.5

X=72.5

答: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大约有72.5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有217.5公顷.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学会使用绘制线段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关系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讨论交换问题解决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启蒙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反思                                  

                                                 


9课时 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例10练一练

完成练习三4~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方程的解法;能列ax±b=c、ax±bx=c的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2.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和交流能力。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能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准确找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2小时行驶(  )千米。

一辆小车每小时行x千米,2小时行驶(  )千米。

指名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速度×时间=路程)

2.提问: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行程中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决解相遇这类实际问题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课件出示情境图)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等量关系。

提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学生尝试完成线段图,组织交流展示结果。

提问:你能根据自己填的线段图,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学生交流讨论,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

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提问:你能根据“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列出方程并解答吗?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

板书: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x千米/时。

3x+95×3=540

3x+285=540

                      3x=255

 x=85

答: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

提问:还能列怎样的方程?

(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汇报。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为x千米/时。

         95+x)×3=540

                95+x=540÷3

              95+x=180  

                 x=180-95

          x=85

答:货车的速度是为85千米/时.

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结方法:

应用学过的公式、数量关系或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等量关系,

2.讨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集体汇报。

(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先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2)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并解方程

思考: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与例题有什么不同?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

(学习了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根据“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总路程”及“速度和×时间=总路程”等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五、同步测练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提问:解这些方程的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如何检验。

2.完成“练习三”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说说每道题列出的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为x千米/时。

    95×3+3x=540      (95+x)×3=540

285+3x=1463            95+x=540÷3         

3x=540-285       95+x=180  

    3x= 255              x=180-95

     x=255÷3            x=85

 x=85               

  答: 货车的速度是为85千米/时。

教学反思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解答。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应先教会学生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式的技能和方法。

2.“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用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地方,除了形式上的不同,更有思考方法上的不同。

我的反思                                  

                                              


10课时 练习三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教科书P17第815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能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情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练习册

授课类型  练习课

教学方法  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解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谁来说说怎样找等量关系?(指名回答)

今天我们继续练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8题解方程。

让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几名学生的解题过程。

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解题方法及依据。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1)小红有32本故事书,比小明少8本。小明有多少本故事书?

2)甲乙从相距390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70米,多少分钟相遇?

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别根据哪一个条件列的?

师生交流,指名板演。

四、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9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题中的信息)

2.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指名读题,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启发:甲第一次追上乙,实际上是指什么?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练习课,有谁来简单总结一下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同步测练  “练习三”第1215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练习三

关键:应用学过的公式、数量关系或者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等量关系。

教学反思】。指导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习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拓展思维”的功 

我的反思


11课时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教科书P18~19“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6题。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能列ax=c、ax±b=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练习册

授课类型 复习课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⑴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⑵ 等式的性质:

①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②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⑶ 解方程: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说说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举例说说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指名口答,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二、查漏补缺

1.完成“整理与练习”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是方程。

提示:未知数可以是x,也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2.完成“整理与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整理与练习”第3~5题。

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解题的步骤及书写格式。

集体订正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整理与练习”第6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费用是由部分组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其余费用、印刷费

提问:其中印刷费是怎样得到的?

(板书:每本印刷费×本数)

其余费用+每本印刷费×本数=印刷画册的总费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同步测练

1.解方程   2.3+X=8.6   X-15=63    27X=3  

2.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18倍。肖鹏的骨骼重12.6千克,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 世界上最轻的鸟是蜂鸟。一只麻雀的体重是80克,是蜂鸟的50倍,一只蜂鸟重多少克?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数量关系式 → 列方程

           等式的性质 →  解方程

 

教学反思

学完本单元对单元里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再综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这样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的效果。

 

我的反思

                                               

                                                

                                              

                                                 

                                           

 


12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教材P19~20第7~14“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能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自觉地选择方程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 课件、练习册

【授课类型】 复习课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等式与方程,谁来说说等式与方程有什么联系?怎样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这节课我们继续有关方程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

1.完成“整理与练习”第7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板演解题过程。

教师及时讲评学生集体订正。

注意要求学生检验。

2.x的值(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30平方厘米)

                               

     5cm                             4cm

     Xcm                    xcm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整理与练习”第81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找数量关系,再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和列出方程并解答

教师及时评价。   

2.完成“整理与练习”第13~15题。

13题  同桌之间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教师检验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

14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引导学生思考书上的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记录下来。

全班共同交流。

小结: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中间一个数的3倍。

15题(1)教师先和一名学生玩这个猜数游戏,先由老师猜学生想的数。

2)由学生猜老师想的数。

3)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老师想的数的。

4)和同学玩这个游戏

3.评价与反思

1.小组交流:对照评价与反思的各项指标,说说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

2.全班交流:你认为自己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以得几颗星?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同步测练

1.解方程

X÷1.5=40   20x+10x=15   x+2.5=6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①小明为学校买了8盒水彩笔,付出100元,找回36元,每盒水彩笔多少元?    

②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75平方厘米,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③一个三角形高是9厘米,面积是90平方厘米,底是多少厘米?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数量关系式 → 列方程

等式的性质 →  解方程

  b-1、b 、b+1   3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3b。

【教学反思】

学完本单元,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知识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对单元知识进行总结复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固定的知识网络。通过复习,加深了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的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