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中学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方法

  发布者:刘晓莉    所属单位:信阳市浉河中学    发布时间:2019-07-13    浏览数( -) 【举报】

《藕与莼菜>是叶圣陶先生写于1921的散文。文章表达明朗、语言质朴、情感克制——正如先生自己在文中对莼菜的形容一般,满是“无味之味”。初读文章,就着思乡的主线,很容易就能抓住通过故乡最寻常的藕和莼菜这两种风物所表达的作者对故土的怀恋,进而引出“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一主旨。深入研读,我们还可以领悟作者潜隐的对民生多艰的忧愤,对平等、公正生活的向往。

  一、弥合时空距离

  弥合时空距离其根本方法就是补充或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共鸣。1921年的上海,藕是珍品,莼菜难得,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藕与莼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甚至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也通过发达的电商和便利的运输条件齐聚沪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已经不必节衣缩食便能轻松品尝美食,因而学生不太可能对某种物产产生过于强烈的渴望,这便不足以了解叶圣陶在文中对藕与莼菜不惜笔墨的赞美。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农副产品的种植生产与采买之间隔着商业流通环节,盘中餐何以得来、农民是否在烈日与风雨中辛勤劳作学生都不曾眼见,自然也产生不了对文中挑担乡人劳动之健美的欣赏,也无从感受他们收获、售卖时体现的淳朴和美好。时代的变迁带来的生活经验无从补充,但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情感世界却共通绵长,所以我们可以从此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找出一种或几种你认为最能代表你故乡风味的食物?学生们迅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上海的学生分享汤包生煎,来自绍兴的学生喜欢梅干菜,老家在山东的学生提起煎饼都要咽口水……课堂便从热闹的美食开始,开启了故乡风物美的体验。

  二、关注散文体式特点

  1.对特殊句子的敏感

  在《藕与莼菜》中,一句“无味之昧”说法十分奇怪,这里就需要我们重点解析。“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以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对于“无味之味”的理解,关键在于细致阅读后抓住标点符号给我们的提示。“无味之味”位于总结句,要理解含义、找到线索,则应该向前看。“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对应着“无味”的意思,所指的是一种口味;后面的“味”指的是什么,我们锁定在“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一句——“嫩绿的颜色”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丰富的诗意”内透着江南春景醉人之味。因而“无味之味”恐怕是说莼菜味淡但享用之时节、场景、环境都蕴涵着家乡独特的意境之美。正巧,在这一段收获莼菜的劳动场景中我们找到“诗意”,而在文章开头,作者用笔在乡人卖藕的段落里,已经隐含着“画境”一词。诗情画意,前呼后应,勾勒了作者所恋家乡的美好意境。无味是所有味的基础,它孕育并包含了一切。在这篇写美味的美文中,“无味之昧”不再单纯地指向口舌味蕾的感官体验,更是审美上、哲理上的认同,表达着韵味淡远、意味袅袅的意境,作者也在由莼菜之无味表达自己所追求的宽容、恬淡的人生。

  2.对高频词的敏感

  “在这里上海”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第五段。这句子读来甚为拗口,作为语言大家的叶圣陶不会不清楚。因此重复两次必然是刻意为之,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呢?既然反复出现的这个短句读起来颇为不畅,我们试试如何将它调整得通顺起来。学生一般会找到以下两种方法。

  (1)在上海这里。通过语序颠倒,将“在这里上海”变为“在上海这里”。当我们说“在上海这里”时,暗含说话者并非本地人,与此地有心理上的隔膜。

  (2)“在这里’,和“在上海”。通过句子拆分,将“在这里上海”变为“在这里~‘在上海”两个部分。当我们表达“在这里”时,表示“我”的一个确切的、“这里”的位置。而“在上海”,“我”则可以在任何一处地方,不一定非在上海。也许是叶圣陶先生人在上海,而心却留在故乡吧。至此,我们再读先生的“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就会发现,作者不仅仅在表达所怀恋、向往的,还在表达内心的别扭与不满。然而,以“宽容、恬淡的人生”为追求的作家,竟然因为上海的藕与莼菜不如家乡那般有滋有味,就对上海存在非议?当然不是。那么作者对上海的隔膜究竟来源于何处?学生带着问题再去品读文章,就能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即第二至五自然段里找到线索。

  上海那些品质上乘的藕,“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较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而莼菜,还要下馆子才品得到——有钱人尽情享用美味,老百姓只好吃些“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的、“涩得像未熟的柿子”的藕,或者再“竟不曾吃过”莼菜。“在这里上海”,物品根据其三六九等被摆置在不同地方,与物的序列相对应的,则是购买的人因此被划定的尊卑之分。这个“上海”冷酷地展示着它的差异和等级,富者享尽美好,穷者忍受苦楚——想必叶圣陶先生所厌弃的,是这等级社会里无处不在的不平等啊!阅读到此,便能体悟文章对“所恋”含义的层层递进:不单是藕与莼菜这风物美,更是江南水乡意境美以及家乡淳真质朴的人情美,但最核心的实则是平等、健康的世情社会之美——文章落笔清简,却昧蕴万千。

  语文阅读看似多元理解、因人而异,但实质上依然有章可循,其根本应该还原为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反复细读,在此过程中,对特殊表达、对高频词汇等语言形式形成敏感,以文解文。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