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如何上好阅读名著课? 作业周期 : 2019-04-30 2019-07-26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在我市使用三年,新教材和新课标要求“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读书少弊病”,请您谈谈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名著阅读课,提高日常教学效果?

发布者:董志崇

如何上好阅读名著课?

提交者:学员金祖远    所属单位:浉河区游河中心学校    提交时间: 2019-06-12 15:20:19    浏览数( 0 ) 【举报】

  名著的阅读课可以分为哪些课型呢?——荐读课,推荐某书给学生阅读的课;导读课(或称引读课),引导学生阅读的课;赏评课,欣赏评析的课;交流课,重在交流阅读体会收获。这些课的定位依据就在于到底是要带着学生干什么。荐读,重在一个“荐”上,即解决“为什么要推荐”“推荐哪些内容”,看看那些新书的推荐语,就当理解这个“荐”的主旨是什么。导读,自然就重在一个“导”上,如何引导学生去阅读?从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去读?这是首要。赏读,重在一个“赏”上,赏什么?怎么赏?这才是课堂中心。交流,自然就是要组织学生交流,那交流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交流,就是老师要着力思考的了。

    课堂定位明确了,课堂内容才可以确定下来,根据内容再明确课堂的思路。三者之间是一脉相随顺承关联的关系。厘清了这一点,课才可以主线明确、内容清晰、紧凑有效。

    举一个例子,如果上《昆虫记》的名著荐读课,那教师就要思考推荐哪些内容,既各有特色又能调动学生阅读趣味?这个思考决定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当可行。推荐的这些内容通过什么形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特色体会到趣味呢?这个思考决定了课堂采取的活动形式。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这个荐读课的意义并不显豁,因为我们推荐一本名著给学生不仅仅是让他们愿意去读册页上的文字,更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心灵的启迪人生的教益。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不是需要文本之外的东西了呢?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领着学生去“见见作者”,法布尔甘于淡泊一生执着的故事本身就很有趣味,如果再深一点,领着学生认识到他的观察与写作是有生命高度的——平等地热切地对待着每一个生命!当学生带着这样的认识去读《昆虫记》的时候,他们会远离肤浅的笑谑逗乐,他们才会在阅读中体会到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和崇高庄严。这样的读,才是有质量有深度的。这样的荐读课,才有金属般闪亮般的质感。

   赏读课,自然是要进行欣赏分析的了。作者的技法是很多人都要考虑的一项赏读内容。因为学生很会赏,摘抄文段,写赏析,是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做的常规的学习任务。运用了什么修辞,锤炼了哪些动词,进行了哪些描写,写出了什么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怎样的情感……都成套路了。名著,动辄十几万的名著,就是拎出几个段落进行这般的赏读,岂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我个人认为,名著的赏读课,要有大局观,整体观。我们带着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不是教着学生零抠碎取,不是教着学生在几个词语几个片段几个修辞手法上转圈圈。我们要让学生欣赏到作者谋篇布局的深思熟虑,塑造人物的匠心独运,情节安排的苦心孤诣……从而理解到所谓名著,著名在哪里,高明在何处。比如《西游记》赏读,以赏读孙悟空这个形象为例,赏什么?找几句孙悟空的话,找几处孙悟空的外貌动作描写?有什么意义!不用让学生看书,直接让学生模仿一些孙悟空的语言动作,很多孩子都可以做到活灵活现,即使不表演的学生脑海里都会出现影视剧中的孙猴子的形象。但是这个形象很复杂,他有人性——唐僧在灯下补虎皮裙,他眼含泪了;他又有魔性(原本就是个妖猴)——手起榜落,将五个强盗全部打死;他还有神性——西天取经历劫无数不离不弃。这些性情交织在一起,才有了爱憎分明的齐天大圣,才有了光辉闪耀的斗战胜佛。如果说唐僧是因为矢志不渝而成佛的,孙悟空便是因为战胜了魔性成全了人性完备了神性而成佛的。而作者从神猴出世开始便让孙悟空展现了他的这些性情,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个深夜拜师有智有礼、大闹天宫无所畏惧、戏弄八戒可爱烂漫、除妖斩魔毫不留情、对待诸仙笑谑取乐……的一个真实的多面的立体的孙悟空。这就是孙悟空深得人心的原因,这就是作者高明之处!

   还有《水浒传》,为什么成为名著?仅仅是人物塑造有功或者说是课后名著导读里所说的证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是的。它符合很多人内心里的一种隐秘的渴求,满足了人性中一些暴力诉求。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武侠小说曾经大行其道了。“快意恩仇”是《水浒传》之后很多武侠小说的主题思想。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小说评价高?那是因为他的武侠小说都是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人物的爱恨情仇都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于是他里面的人物便高大丰满了,成了“侠之大者”。如果我们能够不满足于几个或者是一些“点”的读读赏赏,能够站在历史的层面上、创作论的层面上或者是人性探究的层面上带着学生冲破寻常评价的囿制,另辟蹊径,曲径通幽,各有所达,这个赏读课,可算是上出高度和水平了。

   说了这么多,话题得回归到原点。学生在名著阅读课上能有所得,还得靠教师有所作为。而这个作为,读书不多,读而不思,恐是难以实现。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