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设计教案 作业周期 : 2019-04-21 2019-07-25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四个方面。请设计一节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案。

注意事项:

1.篇目自选,内容完整。

2.独立设计,不可抄袭。

2.为方便批改,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先在文档编辑器 word 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

3.为了不影响考核成绩,请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


发布者:余海燕

设计教案

提交者:学员黄晓凌    所属单位:北向店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5-27 12:47:50    浏览数( 0 ) 【举报】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1-2自然段,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围。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原因何在?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合作交流3-4自然段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13)[国]国防。        (14) []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15)[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下同。

16)[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17)[至]极点。      (18)[畔]通“叛”,背叛。 

 (19)[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第三段中: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战争结果如何?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为什么?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3)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5)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  

 探究质疑

    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4、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五、小结

这篇议论文运用战争中的事例,说明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