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5-05 2019-07-25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请参训教师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展示“新课标和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具体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文本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校本研修成果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蔡丹丹    所属单位: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6-15 17:33:06    浏览数( 0 ) 【举报】

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乐器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综合音乐感教学活动模式为:

附图{图}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四、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

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3.由于高中的音乐课刚刚起步,还缺乏较深入的实践与思考,但基本模式的思路是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索、讨论、创作、评价等,以进一步发挥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体现高中阶段的教育特征,具体的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归纳与总结。在中小学,“演奏”主要指课堂乐器的演奏教学。例如,各种打击乐器、竖笛、口风琴、口琴、电子琴等。至于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由于需要较多的练习时间,绝大多数可放在课外活动或校外活动中去学习。在此,我们所阐述的,还是集中在课堂教学乐器上。下面我以竖笛和打击乐器为例,谈谈课堂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堂乐器在音乐创作活动中的运用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标准》规定,作为音乐教学的“创造”领域,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探索音响与音乐(音响探索);即兴创造(综合性创造活动);创作实践(音乐创作)。

1、创作节奏和旋律

我们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例如竖笛学习吹奏silasol时,可以这样设计:

(1)在教会音的正确指法后,老师不断地在si音上吹出不同的节奏。

如:(师)7770

那么学生进行模仿吹奏(生)7770

接着,老师变化节奏(师)777770

(生)模仿吹奏777770

老师再变化节奏,吹出一小节有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旋律:

(师)7777-

学生也模仿吹奏(生)7777-等

(2)学习了“la”和“sol”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和变化的练习。

如:(师)吹奏:6560学生先模仿,接着即兴变化一小节,

如:(生)65606565-

也有的吹奏:665565等。

(3)学习了“si、la、sol”三个音后,进行即兴旋律问答句练习。

如:(师)656765660

(生)656766660

或(生)6765665560等。

这堂课从最容易、最简单的三个音开始,先易后难,且学了就用,这是器乐教学的一条原则。这堂课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激发创作的兴趣。

2、探索音响

探索音响是属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各种声音现象的教学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场景都是创造音乐的良好素材,看到了那种场面,就会使人联想到其中或轻松活泼、或庄严雄壮、或悠扬悦耳的声响,教师如能充分的利用这样的构思来引导学生创造音乐,并运用适当的乐器来演奏表现音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在自然景象中的下雨,刮风,打雷等,按它的大小变化有不同的声响。像微微细雨与倾盆大雨、雨打在伞上、打在屋顶上、打在花草上等都有不同的音色。而流水声、松涛声、野兽吼叫声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那么教师能否启发学生把所见到的不同雨景用不同乐器产生的音响来恰当的表现出来呢?三角铁、小铃是否可表现为丝丝细雨?而敲大鼓、打钹、敲云锣又可表现为什么呢?

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流淌着音乐。当同学们看到妈妈在厨房忙碌时,当听到机器的轰鸣声时,马匹的奔跑声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用不同的乐器来表现这些情景,如用双响筒可以表现妈妈切菜的声音吗?机器的轰鸣声可以用那些乐器表现?马匹的奔跑声呢?

通过探索周围的音响,教师引导学生联想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处于轻松的乐学氛围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发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观察力,独具匠心的创造力,把内心的感受用音符创作出来,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3、即兴创造

即兴创造是指学生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它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如在教学《声音的强弱》一课时,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即兴演奏来感受音的强弱。故事内容:一天,小动物们和小朋友正玩得开心,突然天空中响起一声炸雷,哗啦啦下起了大雨,从树林深处传来了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啊,原来是一头大狮子。小动物们紧张极了,狮子说:“我是被你们的音乐吸引来的。”“吁”小动物们松了一口气,雨渐渐地停了,动物们也进入睡梦中,星星眨着眼睛跳了出来。故事讲完后,老师先让学生想象其中可能会产生的音响,然后给各组分发乐器,进行即兴展示。请一名学生讲故事,各组配合表演,如用跺脚表现沉重的脚步声,沙锤表现雨声的渐强渐弱,大鼓表现雷声等。

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如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即兴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比较熟悉的生活题材引导学生创造音乐。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冬天在游乐场玩耍的情景吧:有的打雪仗、有的溜冰、有的滑雪,天上还有一直不停飘落着的雪花。怎样用乐器表现这一个场面呢?有的学生说用小钟琴轻轻的敲奏来代表轻柔的雪花,用木琴由高而低的刮奏来表现滑雪者由上而下的滑落过程,有的学生说打雪仗是断断续续的声音,可以用打击乐器,如木鱼、铃鼓的敲击来表现,还有的学生说溜冰是带着美妙的旋律,应该用竖笛来吹奏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各自敲击、演奏、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和旋律,仿佛大家都融入了这冬天赏雪的意境之中,耳边飘荡着的是活泼欢快的冬之曲。

当然,即兴创造出来的作品会显得比较粗糙和稚嫩,但这是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灵感,哪怕是一小段不很成熟的音乐,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成果”,并且要坚信他们会在这种活动中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4、自制简易乐器

自制简易乐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例如,在上二年级教材《春天来了》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各自准备了一些物品,如纸、塑料袋、矿泉水空瓶、米、水、玻璃杯等,让学生利用这些小物品来表现“春天来啦”。在小组汇报中,有的同学想到了通过搓揉塑料袋、纸张、抖动书本来表现风声,用矿泉水的空瓶子装上米发出“沙沙”的雨声,玻璃杯倒水模仿泉水的流动声等。在这堂课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令我感动了好几天。后来,又有同学想到了在易拉罐里放上沙子作沙锤,在易拉罐上放个皮筋,拉动皮筋发出声音等,而且每做出一件乐器就急着展现,当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时就欢呼雀跃,我想这应该是学生对自己创造作品成功的喜悦心情的表现吧。

二、课堂乐器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因此,音乐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


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在进行欣赏教学时要注意,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那么,就试试将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吧。例如,用乐器演奏欣赏曲的主题或片段。

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教师先让学生反复地聆听,初步地了解音乐作品,然后抓住内容片段进行乐器演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问:用什么乐器可以表现小骑兵骑马的声音呢?学生逐个回答后得出结论:双响筒。接着,教师抓住末尾片段进行提问:音乐结束时,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小骑兵骑着马远去了,声音越来越弱。教师再启发引导学生:小骑兵骑着马准备回家啦,该怎样演奏?(双响筒快节奏的敲)师:小骑兵骑着马渐渐远去了,该怎样演奏?(双响筒节奏放慢,声音越来越弱),这时,教师播放末尾段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演奏,让他们的思绪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自然而然地,学生理解了音乐,通过敲击双响筒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

又如,在欣赏民间打击乐《老虎磨牙》时,教师先不告知曲名,制造一种神秘感,然后让学生静静地聆听,这时,学生会表现地很投入。接着,老师设疑: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复听。经回答后,学生得出主奏乐器是鼓,老师再让学生思考:能用多少种方法让鼓发出不同的音色?经讨论后得出:鼓可敲击不同部位获得不同音色以及用鼓槌在鼓帮上摩擦(即刮奏)等多种演奏方法。最后,老师告知曲名,让学生用“刮奏”来表现老虎磨牙的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用乐器演奏欣赏曲的主题或片段的教学方法只是一种“辅助形式”,不要因为采用了这种“辅助形式”而忽略了“倾听音乐”这个主要的环节。教师的讲解力求精简、生动,提示以后要先让学生倾听音乐再进行探索,过多的讲述会使欣赏教学死板乏味。

三、课堂乐器在歌曲演唱中的应用

歌曲演唱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歌唱可以让他们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学生本能地喜欢歌唱活动。但是,少年儿童大都活泼好动,爱喊爱唱,自控能力比较差,发声器官正处于细小嫩弱的时期,容易受到损伤。音乐教师应该经常关注、指导学生的嗓音的保护,特别是变声期间,如果学生用嗓过度,有可能影响变声后的音色质量,甚至遭到损坏。这时,适当地利用课堂乐器就能减轻和改变用嗓过度的现状,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在教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由于歌曲音域教高,篇幅教长,不适宜一遍一遍地让学生练唱,这时,教师可以穿插竖笛齐奏,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队歌》演奏起来富于激情,很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积极性。学会歌曲后,教师按照学生的喜好进行分组,喜欢唱歌的成一组,喜欢演奏的成一组,还可以选一名指挥。在合作演唱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超越自我,既学会了《队歌》,又提高了演奏技能,可以说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课堂乐器提供给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