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5-05 2019-07-25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请参训教师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展示“新课标和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具体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文本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校本研修成果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杨晓勇    所属单位:息县一高    提交时间: 2019-06-19 19:15:31    浏览数( 0 ) 【举报】

息县第一高级中学语文组高一上学期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制作人:杨晓勇   审核人:周平付   制作时间:2016125

 

一、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二、课前预习

1.背景知识链接:阅读《红对勾》p9“走近作者,背景解读,关于散文的情与景”部分。

2.自主完成资料《红对勾》p8“基础自主学习”一至二题,注意用红笔订正。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

    a 王维  空山新雨后,                         

    b 杜甫  无边路木萧萧下,                     

    c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                     

    d 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                     

    e 毛泽东  看万山红遍,                         

 2、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混混沌沌 (  )   寺(    树(              

  破屋(       廿四桥(     蟋蟀 (  )    叫(      

  平平仄(        如(      废(        鱼(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题目

   “故都”两字指明        “秋”字确定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点拨】: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2、作者是通过哪个角度来写秋的?

    秋味

3、初读课文,并思考:在文中,作者着重通过哪些景物来品味这故都的秋味的?

   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4、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极具北京秋景特色的画面也一笔带过?

点拨①细微的景物更能体现出秋味,更能引起读者共鸣②这些大景物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明显而深刻的,但真正渗透于骨髓里面的,传统的文化神韵却存在于大街小巷,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③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和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

 

5、那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朗读一下。

点拨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和底色。

三、品读课文,鉴赏思考

(一)览秋色:

1、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何将“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视为最佳,“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蓝白”描绘的冷色画面,更能突出故都求得特点。“紫黑”又太过压抑

 

2、在第11自然段中,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

 

(二)闻秋声

1、诵读第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在描写“槐蕊”过程中,是通过哪些句子体现环境之“静”的?并赏析。

点拨“像花而又不是花哪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2“秋雨”中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3归纳探究:作者在描写秋色的画面中添加了多重色彩和声音,请归纳出来,并体会它们集中体现了秋景的什么基调?

【点拨】颜色:碧蓝、蓝、白、青、灰白、淡绿、淡黄(冷清色彩,冷色调)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样的色彩表明作者当时的内心冷清,孤独。

声音:虫唱、驯鸽声、钟声、蝉声、雨声、人声、风声、扫地,以动衬静,表现当时闲适、孤寂、落寞、悲凉的心境。

四、拓展延伸

(四川省南充市高2014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 ,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 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悠悠” 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夫妻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4分)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 以及“雨” 景、“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课前检测】

本文构思的情感基调是清、静、悲凉 ,以中国南方秋天为映衬背景,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情致、并揭示出北国之秋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作者选取了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富于文人情趣的描写,然后转入对秋天的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了秋天深刻的人文情趣。

(三)品秋味

1、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除了描写北国之秋外,还提及到了哪里的秋天?

  点拨南国之秋。(课文第213自然段)

2、作者对于南国之秋的印象如何?

  点拨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3、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再总结。

  点拨秋味。北国的秋——清、静、悲凉(第1自然段)

                南国的秋——慢、润、淡(第2自然段)

4、在课文第13自然段,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点拨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与白干(性烈) 稀饭与馍馍(解饥) 鲈鱼与大蟹(味浓) 黄犬与骆驼(个大)

5、文章两次提到“南国之秋”分别有何作用?可否将描写南国之秋的段落删去?为什么?

  点拨2段和第13段在结构上形成了前后呼应。都是以江南之秋来对比衬托故都的秋,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6、小组讨论探究: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作者愿意以寿折秋,你是怎么理解这其中的“生命之味”的?

点拨: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作者的生活经历--身世坎坷;作者的创作风格--静的文学。

【拓展阅读】

写给秋天

      罗曼·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信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寒的神韵。

你一定还记得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

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你是曾如此有力地启迪了我,而我在逐渐沉稳的中年,才领略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与夏的任性;你接收了

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时期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愤和悲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赞颂。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的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返回大地,消融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者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它应该执著的

时候执着,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地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你智慧的低语。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平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热的清醒、超

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请从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写几点你的阅读体会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