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5-05 2019-07-30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请参训教师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展示“新课标和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具体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文本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校本研修成果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张俊    所属单位: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7-12 17:48:51    浏览数( 3 ) 【举报】

活动主题:

依托史料实证 强化“论从史出”

                        -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为例


活动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去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及核心素养

活动参与人员:高三历史组全体

课程性质:一轮复习课

活动地点:高三办公室及3028教室

活动照片:

image.png

活动内容:围绕依托史料实证 强化“论从史出”这个思想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性材料


概念学习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历史课程要求 ,是对 “三维 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要求的全面补充和升级发展。它是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8月制定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明确其包括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这成为引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和考察评价的基础 。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历史价值观是指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二)史料实证的内涵及地位

史料实证应包含三层内涵:一是通过严格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判断真伪和价值,以培养学生实证精神;二是在此基础上提取有效信息,争取重构历史,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三是通过实证精神努力做到以史为鉴。

时空观念是其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是其核心方法;历史理解是其核心基础;历史解释是其核心能力;历史价值观是其核心价值取向;时空观念是理论意识层面,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是实践立意层面,而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必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即史料实证。换言之,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核心方法,是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纽带,更是高考能力考查目标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重要体现。

教学落实现状分析

    1.教师层面

近年来,在教学中去贯彻实施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已经成为教师们普遍共识。在实践中大部分老师能有意识的注重“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但仍然存在重知识轻素养,重结论轻思维的现象,离课标及高考要求还差的很远。

2.学生层面

    “老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影响,学生往往把历史教材等同于“历史”,认为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是真实而全面的历史存在。但事实上,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材的叙述与史实会有出入,且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历史史料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引导学生对历史教科书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批判性思维非常必要;另外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部分老师满堂灌唱独角戏缺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学和考出现脱节:学习的时候死记硬背、考试的时候不会学以致用,无法解决新材料情景下的试题。因此,教学中“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更显重要。

  实施策略讨论

 (一)、 紧扣 ‘一轮”特点,强化史料备考意识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核心方法 ,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历史教学与研究遵循以史实说话“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而史料实证能力和方法的形成依托于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备考 “一轮”复 习的课堂上通过对史料的探究 、论证、分析捕捉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和提升历史理解 ,是追求历史本真的教学,既凸显历史教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一轮”复习乃至于高考历史考察的要求。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并强化史料实证的备考意识。

作为面向高考的 “一轮”历史复习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节课具有鲜明史料教学的特色 ,从史料出发创设历史情境 ,体现出历史学习“论从史出”这一基本要求。比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从构建知识体系、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探及跟踪训练都是依托史料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这些史料来源于课本史料、课外图片资料、文本资料等。可以说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依托史料,无史料不教学!

  (二)、强化 “一轮”训练,提升史料针对练习

“史料实证”训练中,一些高中教师将历史的史料教学等同于史料试题的训练 ,将史料实证的思维建构等同于学生掌握史料的阅读理解。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 ,我认为高中 “史料实证”的训练应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是历史教师针对学生的专业性史料训练,其二是学生对于史料试题理解的把握和解题能力的提升。

     因此,需要在 “一轮”复习课的基础上,精选一定数量的史料试题 。一方面是对复习课相关史实和认知的再次强化 ,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对相关历史思维进行拓展训练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一轮”复习的课堂由教师讲解的专业性历史思维训练试题不宜过多,一般可控制在12题 。在此可精选—题 ,如本节课中的第四部分跟踪训练:

    史料1

(2011·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强调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正确,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错误,应该把判断是非的标准交给学校,即让天下的读书人来判断是非,C项正确。

这道题很具有代表性,史料分别来自来自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袁行霈《中华文明史》,都需要学生依据材料中的提供的史料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作答,有利于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确立了更高的目标,另一方面也给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提升自己学术素养的方式很多,比如最近我为了更好地去实施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我主要是通过专业的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国学网、教考资源网、学科网等收集整理资料;比如通过学术网站,比如在知网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章,如王雄的《历史素养的评估与教学建议 》、陈伟的《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下的高中历史一轮备考复习— 从 “史料实证"维度观察广州市高二教研课堂》等;再比如阅读李伟评注的《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近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

(四)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强化“论从史出”

本节课主要采用我校学习前置-问题驱动模式,共设计了六大环节:考纲要求、基础课前清、小组合作-突破重点、师生共探-突破难点、跟踪训练-提升史料实证素养、课后延申-学以致用。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比如小组合作-突破重点环节探究(一)明末清初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及认识?依托图片史料和文献资料,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可信的结论。

 过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研习与合作探究,形成全面、辨证、客观、发展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照片

image.png


一、课标要求: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二、基础课前清:

 1.课前构建知识体系

 

 

2. 课堂展示成果

 

 

3.问题预设讨论交流

明末清初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及认识?

“离经叛道”的李贽思想主张及评价?

黄宗羲其人及思想主张

 顾炎武其人及思想主张

王夫之其人及思想主张

三、小组合作-突破重点

探究(一)明末清初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及认识?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小组代表概括总结:

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3.思想: 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因循守旧,束缚思想;                      

        “西学东渐”,近代科学传入,开阔了人们眼界。                   

认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探究(二)“离经叛道”的李贽思想主张及评价?

1.李贽其人

小组代表讲述

  李贽其人,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生,李贽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人教书专讲“四书” “五经”,李贽却宣扬物质享受,捍卫个性和自由。他还经常出谜语逗学生们玩: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                                

2. 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中李贽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

小组代表概括挑战权威: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是非标准

 材料三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之常情),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天赋)。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人教版教师用书

小组代表概括挑战正统思想,抨击传统观念:强调人的正当私欲,提倡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

 

 材料四  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天理)。

                                                                     —《夫妇论》

 

 

小组代表概括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评价:

积极:                                                                                      

①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                         

②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③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                                        

不足:                                                                                 

①本原的探讨不切实际                                                                       

②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探究(三)黄宗羲其人及思想主张

1.黄宗羲其人

小组代表讲述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等。

2.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中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小组代表概括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                                                                         

2)“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                                                    

3)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4)主张“工商皆本”      。                                                                           

 

探究(四)顾炎武其人及思想主张

1.顾炎武其人

小组代表讲述

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他早年参加“复社”,投身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清军南下时,他参加抗清活动,并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

2.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中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亭林文集》

 材料三   有亡国,有亡天下。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顾炎武《日知录》小组代表概括

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2.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继续发问:思考:亡国”与“亡天下”有何区别?

生答“亡国”:改朝换代,政权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探究(五)王夫之其人及思想主张

1. 王夫之其人

湖南人,晚年隐居湘西石船山,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他著述甚多,后人编为《船山遗书》。他的哲学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代表作:《宋论》《读通鉴论》
注: 王夫之几十年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

2.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中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

 材料二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王夫之

 材料三   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 “气者理之依也……” “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 。”

 

                                                          — 王夫之

小组代表概括

 

1.批判君主专制;                                                                          

2.肯定工商业的重要性;                                                                 

3.唯物辩证思想: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可以认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四:师生共探-突破难点(层层递进,教师发问,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抢答,教师再补充)

(一) 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思想?

1)政治:

     批判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意识

2)经济: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3)学风:

   经世致用

4)思想: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在批判、继承并发展儒学的?

 

(三)明清之际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五:跟踪训练-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1

(2011·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强调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正确,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错误,应该把判断是非的标准交给学校,即让天下的读书人来判断是非,C项正确。

 image.png

[提示] 原因: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行舆论监督;承认人们有权追求个人利益;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

六: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答:                                                                                                                                                                                                                        

                                                                                                              

实施反思

“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教学思想引领下,通过“学习前置,问题驱动”、“小组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将史料融入教学,让学生层层分析、合作探究、批判反思以期达到史论结合,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确实有所提高。但我认为目前还有以下两个方面问题需要继续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准备让我感觉到历史史料的浩繁,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思考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筛选史料服务于教学,更好的锻炼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同时又能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性。

梁启超曾经说过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在对史料的研读 、甄别和解构的过程中,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得以渗透 、培养和提升。通过史料实证这个重要载体 ,潜移默化中历史核心素养将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 ,从而起到学史求真 、以史育人的作用。那接下来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去巧妙地去实现这一深层次教学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史料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07-30 18:28:36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