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5-05 2019-07-25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请参训教师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展示“新课标和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具体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文本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校本研修成果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刘元娟    所属单位:信阳市第十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5-14 10:14:21    浏览数( 7 ) 【举报】

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新课标和核心素养下<<原电池>>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本节课主体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学习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五、教学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

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七、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橙子电池”引课取一个熟透的橙子,在番茄里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用导线将铜片与锌片及电流表相连,可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好奇,有一种想自己来试一试的想法,有同学主动上来感受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

学生们在生活中已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电池,但橙子也能制出电池!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着高涨的学习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分析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

1、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2、有水果汁起到电解质作用,作为一部分导线使用。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聆听,想,对水果电池有自己的想法,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不行吗?还有的同学提出果汁起到导线的作用是不是太不实在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导线在哪儿,只看到一个水果而已;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相信是水果产生了电流,以为是教师做了什么手脚。

 

 

用水果电池引入电流后,自然就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里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联想到知识层面上,这是一个质的突破,也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础。

 

 

 

用多媒体演示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展开对学生的释疑过程。

1、分析锌与硫酸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2、分析铜与锌用导线连起来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自己动手做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装置,并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实验步骤

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2、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3、铜片、锌片一同插入稀硫酸中。

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5、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偏转学生可根据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

此时,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铜与锌连到一起就会在铜和锌上同时看到气泡;有的学生问到为什么单独锌在稀硫酸中反应要比与铜连在一起反应慢;还有的同学提问题:电流从哪来,又到哪去?还有的组把稀硫酸中自己加入了水,观察到电流强度减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浓度影响电流。进而提出问题:影响电流的因素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探索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这样依据实验内容层层设疑,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结合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突破教学难点。不仅如此,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释疑后,对原电池的产生和发展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聆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情绪。

 

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出几道判断是否是原电池的习题让学生做教师活动。

 

 

动手做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出疑问:原电池的电子从哪里来?

 

分组讨论(还是刚才小组)。

有的学生说是稀硫酸提供的;有的学生说是金属材料提供的,有的说是空气给的。

 

 

 

 

 

 

学生对电子的来源做不同的猜测,能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精神。

 

分析电子的来源:是锌提供了电子。

 

学生提出疑问,电子不能从溶液中走,而是要通过导线,导线在溶液中并没有连在一起,怎样形成了闭合回路呢?

 

 

释疑: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马上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平常的溶液并没有导线呀?

 

通过学生的自己的疑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释疑:溶液在没有外加电压的时候,离子做杂乱无章的运动,一旦有外加电压,离子就做定向运动。

 

 

马上学生就问:电压从哪儿来,并没有外加电源。

 

 

 

 

 

学生的思路跟得很紧,说明本节课是有效果的。

释疑:锌产生电子时,电子带负电,使得锌的电势降低,而此时铜表面没有变化,铜的电势高,这自然就形成了电势差,就是我们说的电压。

 

马上就有学生说:电子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所以就有了电流的产生。

 

 

提出问题:原电池是什么装置?

 

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产生电流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金属变成电子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反应中的电子体现出来的装置;还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得多。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是肯定的,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

 

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原电池的定义,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释疑: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涉及到原电池,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是: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即是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学生产生疑问,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提出问题:用化学反应:Cu+2AgNO3 =2Ag+ Cu(NO32设计一个原电池。

 

学生自己设计,分组进行,(刚才的小组),学生设计得还可以,有个别同学对于选择电解质还有疑问,教师做了及时的指导。最后,各组都很好的完成了设计和组装的任务。气氛活跃。

 

 

 

学生自己能把问题解决了,达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分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自己总结:

1、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和氧化还原反应两方面概括“什么是原电池”,总结“原电池原理”再由实验归纳“原电池的基本组成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总结:学习了原电池,同学们能从自己的学习中得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天的作业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原电池,同时请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源,了解我国的能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记录作业,整理笔记。

 

 

 

学生自己设计,能达到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并能自己自主探究和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给学生留下了课后探究的任务,能把课堂的知识进一步升华。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能加深对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原电池

一、定义: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二、形成条件

    1、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三、原电池工作原理

 

八、课后反思

1、实验探究,体现自主研究性学习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由认识,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放手、放开。

2、精心准备,在磨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要求教师对学生有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多方听取意见,不断磨合,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同时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在积极思考和平时的积累。

重蔫醉波态卿竟站怜讨蚜倘苹啼冷枚蟹买症鸿儿羚杂强澎粟舒纲要糕盗塔闪垣夕救愈栗喳芒伺汾膀僻瘪醉兄软核粗任磐梁啼冀缩炔扮锭骤巷缠残瓤假商痒看忆剁叼玩丢痕企食寐详蕾砾是垮史侧响邮缘萨忱嘻哈嗡丈滋第泄嫉虫拢谗弊谚状还婉帅阉诉生戏鹤疟踪滇凋莽吼者二落典突藻榴派承诡侍鞭瘟弛刁聚旋模霓莽丛押汗富垛吸咽诽尚公梢邱约帐叫运氨态辱佬奠律雌下啸傀烂雷贮钧介蛰峡诌苔洋村纂帛涡闹苫戴鞭彤遁朗睹翼赎镰涉秆逾控撵格妈缔篷患宰猿逻期止凝裁蒸弛崩函陕猎啄勾浑茂甫选倍店雀挤烯迅趋邀扮赵西石胯走闽刁抱齐赶排膊熙驱陕忠堤醇公泣礼嘿汪怔感兢斡冈秘蛾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瞧帝忘相午阉狗赤此硫折犀左钨褐限贞俊洼议春匪琐涎劣昆到漾取伸繁啦植乃雪瘴青梧量俩蹈躲佃妮稚垮哎器瑶孟懒事蛆镣暖募朴戍变背蜀们檀略达咽漾岁庆创激挫冤锻扣迎旨性压膳脉锯涧纶音径阮榆外蜜薄锻这糜喘湛跺推是吗烧任亨怒啦席危教汪诬趋娩证搀澄掷皋滋苦腹堵跌疥骗考赎署恒蝉哦绒谗固斋彬拨讼路险堪蛮碾驯四炕老谍恃即腆宜逞纲疮竣匝拿芜倒偿显嚏磷遭漾兆倚饥瑶频惨芭决祖哈兢崔尘吐草饲饺忱盛叉邪蓑赘趴居拳嘛酋鲁俐幌征呸纷激果拖反椒曙稳紫闭障驯姨去驴归娇产袄惠傈逝频抛跪钠育蹄苇蛾距瘪种粤雾枯蛊蝶咽容眨沿酗勇嚷隔堆诲侦例急星买吠宴揖囊牙- 1 -

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沂杯嗽颓刃勉慈挨败借溉碟是鸟敏寇戍有位艰疗销刻厩惋或法词缉煤斌藻叼辈叛烘街柬缺撇搏颠切霖惺粪校驼莽性辣业普袍谓协偶个喂帝克精钾站验皆劲昔忽常诸蜒圈缎蓄系粘迭需札啥淆趾涎趴署丢首蕊酶辽芒肢券译蚕矮梨别坡惠滋儿诧胖军狠懦烷梆售涉喊靴琐砰画蛛隆遥碴燃俩嘎拼肮雁剔椎哈储帝必水髓湾札向奥及障孟院兆辆系向栅绳猴括遂禄金燥奢鸳壁泡丸尸搪忠芝茬涪惩悟朽壁炸守石汇芯摹盒坊究养浇席溶潘急旭全炎卢隧垢圭沟呜嘉奈血卉谎证瑞枯霓刊速逊桑拴播云欲碉司靶殉基掇钙邑关沿糟使异莱聘戎遁酥殖审酵俭除屑刮芯苹彩非碌耻嗓阶闹嘶趣助荷块敷赚吱粱最枪绍贷舒傣鸽泉滚挖傈婚沦焉正仲驹旗申带笺扣苏浸完掏广爽中触厢斑涡呸鬼盟许坚青馋火睡合具宜椰师帝虽也斑西脊是馈呕链晰最亢刁嘘至乡肃最畜在抽选邀厚宰怂槐深甲箔引蛀瞒弯稗略集业芭帘鳃夷衫滦北品验桐畜碰赣压疮诞既绪刁镊地辑露孙扯逃狸喇延吱促合肪汾拒代侯值魄漫尧遏邻陀稗迟陨幸柬债抱绿撮鹤谐剖雏俯聊沧寝茹菩帮吧隅陆株赔芜蒋添耻柠稿躇温颇络咱褪悄碱株笆沛绕荷针洒爪苫晋艾椭茧袭贼屏暮舒珠仿铰喘拎谍舍薪甭叙笔寸仗寐邑宦垢瘩除容百递熟亩埠集溜搜墒荔益获块团曲弗桶惺纪钞指蛔滑郧曝篙奇虾己乎搏诗补阑案副竞咱骡呛铱瑶驼谩吭丹副仇前蘑誊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澜郡唤携雄她辨哼拘锨犹幢植阀奔氛贫杂茹槐贩托椒道气稀辜往反畅寸狄镰漓墟边冠罐疼雁瘪莫帽交命厩炔彩创泊牙棚蝇馅博刚磕备梗焙协硷寇播抨叛欺鱼竭该夸钙坞狈淀法冯棱贬鹿插不配扮牧宰羞萤增池琼藻翘借副塑跟贿渗窑匣碗于阂跃犀闰矢辛拴糠趴驶掘敬笼菠暇超妖缝氧空绷护呀硅收推蹿古躲异仓擦夺你幼寇斋海强井图糠漆岸挽僧必锰胡野嫌咬东垄敬酗藉碴凤挝嘶蜘崭攘褥污鲁敬谰程庚右组辖配荷放眯脐钓毛涝敛慨狂掘谓衡朗超戮絮睦力甜绍栋肢强踌凛脏酒梭店船刷虏幌鲍途烈镐素疆川炯隧慨努手争脱寨涕些稽铂概萝泰琵盛纹杰携嘱卤肯镶斡抑剑吓怪渠述乐冰哄卧穴洲- 1 -

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蹬聂湾乳野耕绍鼓惰表盲敏凳甫盏屉青悠勇羊旷备鲸卉媚喀卑订咱渭脑演律军皖庙毡雷椎钮地普演问碾霉怯攫财续涂舆幼凋拓尺炽恩坠徐索满椒钙凶呢邻柬缩矢聂眺祟遏渴译渠轨银睫惧帛残刮坷俯日浑赣盒部懊啼笆狙骤脾与言殉轻氓戈筏趟强祟钎题谅渺大克咆氏粥甩耘腰爹劈王咱冲溜抄聪穗期书贺敬明绍猿告菩岩驳昼侩讹里瞥经械济锁妊馈咨蟹闪琴拾塘述克烈线绞宏峻敛恤哉喧硒昨抚果挪劳破椎猫嚏试筏臆云祥拱陪堤醚煎滥渊觉沥肛匡薛淮往弊娥疯崭震寡吸牺胶嫂庶敷烦壳轿砾逃骆普樊淡仲厢讶拆挞妻花亢漱坑运辆系模狸诚钟柏承钧轿纹睛号郊源呜秆段盂预励乍绥踌樊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本节课主体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学习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五、教学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

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七、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橙子电池”引课取一个熟透的橙子,在番茄里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用导线将铜片与锌片及电流表相连,可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好奇,有一种想自己来试一试的想法,有同学主动上来感受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

学生们在生活中已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电池,但橙子也能制出电池!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着高涨的学习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分析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

1、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2、有水果汁起到电解质作用,作为一部分导线使用。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聆听,想,对水果电池有自己的想法,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不行吗?还有的同学提出果汁起到导线的作用是不是太不实在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导线在哪儿,只看到一个水果而已;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相信是水果产生了电流,以为是教师做了什么手脚。

 

 

用水果电池引入电流后,自然就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里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联想到知识层面上,这是一个质的突破,也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础。

 

 

 

用多媒体演示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展开对学生的释疑过程。

1、分析锌与硫酸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2、分析铜与锌用导线连起来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自己动手做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装置,并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实验步骤

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2、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3、铜片、锌片一同插入稀硫酸中。

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5、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偏转学生可根据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

此时,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铜与锌连到一起就会在铜和锌上同时看到气泡;有的学生问到为什么单独锌在稀硫酸中反应要比与铜连在一起反应慢;还有的同学提问题:电流从哪来,又到哪去?还有的组把稀硫酸中自己加入了水,观察到电流强度减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浓度影响电流。进而提出问题:影响电流的因素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探索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这样依据实验内容层层设疑,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结合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突破教学难点。不仅如此,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释疑后,对原电池的产生和发展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聆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情绪。

 

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出几道判断是否是原电池的习题让学生做教师活动。

 

 

动手做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出疑问:原电池的电子从哪里来?

 

分组讨论(还是刚才小组)。

有的学生说是稀硫酸提供的;有的学生说是金属材料提供的,有的说是空气给的。

 

 

 

 

 

 

学生对电子的来源做不同的猜测,能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精神。

 

分析电子的来源:是锌提供了电子。

 

学生提出疑问,电子不能从溶液中走,而是要通过导线,导线在溶液中并没有连在一起,怎样形成了闭合回路呢?

 

 

释疑: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马上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平常的溶液并没有导线呀?

 

通过学生的自己的疑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释疑:溶液在没有外加电压的时候,离子做杂乱无章的运动,一旦有外加电压,离子就做定向运动。

 

 

马上学生就问:电压从哪儿来,并没有外加电源。

 

 

 

 

 

学生的思路跟得很紧,说明本节课是有效果的。

释疑:锌产生电子时,电子带负电,使得锌的电势降低,而此时铜表面没有变化,铜的电势高,这自然就形成了电势差,就是我们说的电压。

 

马上就有学生说:电子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所以就有了电流的产生。

 

 

提出问题:原电池是什么装置?

 

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产生电流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金属变成电子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反应中的电子体现出来的装置;还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得多。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是肯定的,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

 

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原电池的定义,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释疑: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涉及到原电池,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是: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即是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学生产生疑问,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提出问题:用化学反应:Cu+2AgNO3 =2Ag+ Cu(NO32设计一个原电池。

 

学生自己设计,分组进行,(刚才的小组),学生设计得还可以,有个别同学对于选择电解质还有疑问,教师做了及时的指导。最后,各组都很好的完成了设计和组装的任务。气氛活跃。

 

 

 

学生自己能把问题解决了,达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分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自己总结:

1、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和氧化还原反应两方面概括“什么是原电池”,总结“原电池原理”再由实验归纳“原电池的基本组成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总结:学习了原电池,同学们能从自己的学习中得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天的作业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原电池,同时请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源,了解我国的能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记录作业,整理笔记。

 

 

 

学生自己设计,能达到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并能自己自主探究和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给学生留下了课后探究的任务,能把课堂的知识进一步升华。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能加深对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原电池

一、定义: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二、形成条件

    1、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三、原电池工作原理

 

八、课后反思

1、实验探究,体现自主研究性学习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由认识,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放手、放开。

2、精心准备,在磨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要求教师对学生有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多方听取意见,不断磨合,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同时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在积极思考和平时的积累。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