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5-05 2019-07-25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请参训教师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展示“新课标和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具体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文本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校本研修成果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王桃丽    所属单位: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5-07 10:19:31    浏览数( 0 ) 【举报】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课型

 

授课教师

 

盐类的水解

 

新授课

王桃丽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离子反应、 电解质的电离、 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本节的教学与前面的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本节的学习。在后面的教材编排中,有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比如:明矾的净水原理以及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等等。所以本节教材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连续学了两章全新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没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形象,且难度也较大,这时学生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疲倦感和畏惧感。

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对离子反应,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等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水解平衡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2) 能应用盐类水解规律判断盐溶液酸碱性。

(3) 学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逐渐形成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 在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中,树立辨证统一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

教学重点

盐类的水解的实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

盐类的水解的实质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策略

实验教学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1:寻找盐类水解的规律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在我们的印象中,酸是呈酸性的,碱是呈碱性的。那么盐类的酸碱性如何呢?首先,我们来做个探究实验,来看一下盐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同学们每四个人一组,分别测其中四种盐的酸碱性,待会儿各组派一个代表汇报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八种盐为:NaCl 、Na2CO3、NaHCO3、NH4Cl、

Na2SO4、CH3COONa、(NH4)2SO4

 

学生们对盐类溶液的酸碱性进行猜测。

 

 

小组探究实验,用PH计测定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并派代表对实验结果进行汇报。

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测定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为寻找盐类的水解的规律、探寻盐类的水解的本质设悬念。

 

 

 

 

PPT总结汇报结果

记录、思考、比较,发现实验结果与想象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小组诧异、讨论

当学生发现实验结果与其想象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时,就引起了认知冲突,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我们发现:这八种不同的盐溶液呈现不同的酸碱性,为了探索这不同的原因,首先我们回想一下都有哪些分类标准对盐类进行分类?”

思考、作答:

“按照盐所含的共同离子,分为Na盐、K盐、碳酸盐……”

“按照酸根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分为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按照酸碱是否完全中和,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

 

让学生回忆、复习旧知识

 

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为新的分类方法的提出做铺垫。

“现在老师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标准——根据生成盐所对应的酸和碱的强弱,同学们,根据这个新的分类标准,同学们可以重新对盐类进行分类吗?讨论一下”

 

“按新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实验中的八种盐都属于哪种盐?”

思考、讨论、作答

让学生体会到另一种盐的分类的标准、方法。

 

盐的分类这个环节的设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面的实验,也是学习后续盐类水解的本质的前提。

“同学们我们依据实验结果和新的分类标准发现,强酸弱碱盐NH4Cl,(NH4)2SO4呈酸性,强碱弱酸盐Na2CO3,NaHCO3 CH3COONa呈碱性,而强碱强酸盐NaCl呈中性”

思考、讨论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板块2:探寻盐类的水解的本质

 

 

 

 

 

 

 

 

 

 

 

 

 

 

 

 

 

 

 

 

 

 

 

 

 

 

 

 

 

 

 

 

 

 

板块2:探寻盐类的水解的本质

 

“盐的类型与酸碱性之间存在着规律,为了寻找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咱们共同讨论一下,从溶液中的粒子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教材的55页的表格进行思考、分析”

 

 

 

思考、讨论

 

 

 

对照表格分析

 

从微观角度对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进行分析得出原因

 

表格有利于学生结合学过的电离知识,微观地分析溶液中的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我们发现溶液中除了盐本身电离出来的离子,还有水电离出的H+或OH-,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电离,我们知道纯水电离出的C(H+)=C(OH-),而我们通过实验知道有些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讲到这里,大家想到了什么?

 

 

“盐电离出来的离子影响了水的电离平衡”

 

 

培养学生辨证统一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以一种具体的盐为例来分析一下。NH4Cl大家都熟悉。

NH4Cl       NH4+  + Cl

             +

 H2O         OH+  H+

 

 

          NH3·H2O

强酸弱碱盐NH4Cl溶液中,NH4Cl全部电离成NH4+  和 Cl-,H2O微弱电离出OH-和 H+,其中NH4+和

OH-又可以相互作用生成弱电解质NH3·H2O,使H2O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溶液中的C(H+)随之增大,当达到新的平衡时,C(H+)>

C(OH-),溶液显酸性。上述作用的总反应可以表示为:

 

NH4++H2O        NH3·H2O+H+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那溶液中的Cl-呢?”

“NH4Cl是强酸弱碱盐,那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强酸弱碱盐溶液都呈碱性在?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

 

 

 

PPT展示正确思路“看和老师分析的一致吗?”

 

 

 

 

 

 

边听边思考

 

 

 

 

 

 

 

 

 

 

 

 

 

 

HCl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类比分析

 

 

 

 

对照

 

 

 

 

 

 

通过讲解,使学生对盐的水解的实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对弱电解质电离的本质的进一步思考

通过类比联系让学生对盐类的水解能更熟练的分析其本质

 

锻炼学生的类比思维

 

给学生最终的正解

“在化学里,把我们刚才分析的过程,即盐与水的这种作用叫做盐类的水解”

边听边思考

下定义

 

“同学们能否归纳出盐类的水解的本质?”

总结

板书:(略)

思考、讨论、作答

锻炼学生的归纳思维

归纳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本质

同学们我们发现:不同的盐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有差别,也就是说盐类水解的程度不一样,这与物质本身有关,具体地说,是与反应中形成的弱酸或弱碱电离程度有关,电离程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反之,电离程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像NaCl,

NaCl这种盐,他们对应的酸和碱都是强电解,所以不水解。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盐类的水解,老师给大家归纳了四句口诀:

有弱才水解

无弱不水解

越弱越水解

谁强显谁性

 

听讲回答

 

 

 

 

 

 

 

 

 

 

边听边想

引导学生对盐的水解的实质的深入思考

 

 

 

 

 

 

 

 

 

让学生更深理解和记忆盐类水解的本质

在得出盐类的水解的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来注意一下盐类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注意事项:

用可逆号连接;

产物不用标气体和沉淀符号;

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是分步进行,多元弱碱阳离子水解是一步完成。

 

听、思考

规范学生对盐类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板块3:感受盐类的水解的应用价值

 

今天我们学习了盐类的水解,那么我们来解决两个实际问题

PPT: 1:解释明矾[KAl(SO4)2·12H2O]净水的原理

2、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3、铵态(NH4+)氮肥、过磷酸钙[含Ca(H2PO4)2]均不能与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混合使用。

总结

思考、讨论、作答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感受所学内容的价值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一、概念:

二、条件:

三、本质:

四、特点:      

五、表示方法:  水解方程式

        


教学反思

 

 


 

 

盐类水解的教学谈高中化学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摘要]要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在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的实际出发 来展开教学,突出学科特点,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凸显最有价值的知识,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有效。

关键词:盐类水解  有效  化学  课堂教学  

 

化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化学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环境,通过与外部条件的作用来激发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在课堂中究竟学到了什么,课后得到什么,是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认真审视的问题。教的有效,学的轻松,是我们教学的追求。现就结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盐类水解的教学例子,来谈如何来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 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从学生般的思维组织有效设计

1.钻研教材和标准,设计好教学的起点和具体要求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它体现了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结构体系,隐含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帮助学生的学习。有效的教学分析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领悟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积极展开的。只有以学生般的思维来考虑问题,来确定教学的目标,理清教学的思路,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设计。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案例1:盐类水解的教材分析

盐类水解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教学,是在水溶液的离子平衡的这大背景下的对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是帮助学生建立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重要载体。

1).教材内容的安排分析:

从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来认识到盐溶液并不是都呈中性的现象,再到分析寻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最后从平衡移动的角度来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

2).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酸碱性的现象。并抓住主要矛盾来分析问题的本质。

情感与态度:能在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倾听他人的意见,相互交流,启发。

3).学法分析:

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对盐溶液的酸碱性现象实际上已经有所了解,在初中科学中也有所呈现,如Na2CO3俗称为纯碱,其溶液呈碱性等,这就造成学生对书本中呈现的实验探究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而且学习也比较被动,学生思维问题不易暴露,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2.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入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又广泛的运用在生产生活实际当中。因此巧妙的教学引入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的参与欲望,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参与者,使得课堂教学有效。

案例2:盐类水解的教学引入

教师:明矾溶于水后能用作净水剂,原因是在水中产生了具有吸附性的Al(OH)3胶体,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水的电离平衡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它是有条件的、动态的平衡,在室温下水的电离常数为10-14。当条件改变时水的电离平衡会被破坏,而明矾净水的事例说明了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什么样移动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知识,可以减少水电离出来的H+ OH- 离子的浓度。

教师追问:该如何来改变呢?

从而引发学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既联系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回顾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展开教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紧密联系已往的知识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逐步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目的。

案例3:Al(OH)3胶体的净水性教学

教师:根据已有知识的梳理、综合,引导学生分析该如何去改变H+ OH- 离子的浓度。

学生:从复分解反应中的离子反应条件来看,要反应就必须要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学生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其反应的实质就是要生成难溶、易挥发、难电离的物质。

在明矾净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

写出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反应:H2O ==== H+ +OH- 

                                     Al3+ + 3OH- ==== Al(OH)3 ↓

教师:水的电离为可逆反应,当Al3+参与反应发生后,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生成的OH-离子不断的与Al3+反应生成了Al(OH)3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性,从而达到了净水的目的。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入,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学生的思维为出发来考虑安排教学,通过对明矾净水性的例子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共同去探究什么是盐类的水解,为什么盐类会水解,到底有哪些盐类会发生水解等,从而来揭示盐类水解的本质。在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最有效。

二、 凸显化学学科特点,突出重点核心的知识内容

 1.突出化学实验在学科教学的重要地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鲜明和生动的实验现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化学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获取和灵活的运用化学学科知识,更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课课有收获,课课有提高的情绪体验。

案例4:铵根离子的检验

引导学生回忆铵根离子的检验知识内容,铵根离子的检验是通过在铵盐溶液中加入强碱溶液,加热后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且该气体能让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实验现象来进行的。

教师:在铵根离子的检验实验中,其离子间发生了怎样的反应,原理是怎样的?

活动1:测定氯化铵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用玻璃棒蘸取一滴氯化铵溶液,滴到PH试纸上,观察。

试纸显示为浅红色,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利用所学的盐类水解的知识进行解释,强化运用了盐类水解的知识内容,培养对所学的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由于铵根离子在水中生成了难电离的物质一水合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导致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使得溶液显示出酸性,使PH试纸变浅红色。

活动2:在氯化铵溶液中继续加入强碱溶液,边加边搅拌。必要时可适当的加热。

现象:逐渐的可以闻到有刺激性的气味的气体生成。

学生:继续加入强碱溶液后有氨气生成,其原因是氨水的浓度比较大的缘故。(氨水不稳定)

师生:由于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氨水的浓度逐步增大,由于氨水的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分解生成氨气。如果在适当的加热条件下,反应的现象更是非常的明显。在铵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当中更是如此。

通过实验的演示,直观现象的观察,学生对于自己的探究效果更是一目了然。这在很大程度是激励了学生的探究意志,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最大的效益。

2.凸显盐类的组成特点决定水解的与否

对于有效教学来说,通过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不断的参与学习,以超过他们的现有知识和技能发展水平最为重要。学习就应当被融入对日常不断的产生的矛盾冲突的解决中,而教学则应当为学生提供重新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分析思维能力要求强,因而就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规律来帮助学生的学习,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学习中需要抓住水解的对象是盐类物质,而盐类的组成结构是不一样的这一重要线索,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来得出结论,总结出规律,从而更好的揭示出盐类水解的本质。

案例5:盐的组成特点与水解的关系

教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测定下列溶液的酸碱性,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上。根据中和反应原理,判断形成该盐的酸碱情况。

学生活动:实验操作并记录

盐溶液

NaCl

Na2CO3

NH4Cl

CH3COONa

AlCl3

溶液的酸碱性






盐的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关系,当加入的盐溶解于水后如果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就会使得该盐溶液表现出酸碱性,否则就仍呈中性(不发生水解现象)。

结论:盐类是否会发生水解,导致该盐溶液表现出酸碱性的关键在于该盐的组成中是否含有弱酸根或弱碱根离子。因为只有弱酸根离子或弱碱根离子才会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得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与氢氧根离子浓度不相等。但要注意:并不是所以的盐类物质都会发生水解反应的,如NaCl等强酸强碱盐。且盐类的水解是有限度的。(分析盐类水解的结构组成原因,并揭示出盐类水解的本质)

三、 注重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和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知识体系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运用,才能使能力的培养更加完善,更有效的发挥其功能,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和渗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知识体系,将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1.突出学科思想,加强知识的联系

在化学的教学中,物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总是相互共存的。盐类虽然种类繁多,但根据教学的需要,根据盐类的形成特点把盐类分成四类来进行教学,这就是普遍性。因此在教学中只要认真弄懂几个盐的特点就可推知其他同类盐的水解特点和规律。但在学习中也要注重盐水解的特殊性,正确引导学生发生迁移,在不断的学习应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案例6: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盐类水解的本质,在盐溶液中由于盐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OH-离子作用生成弱电解质的原因。

问:为什么盐类水解后水溶液的PH值会差异这么大呢?如:

活动1:0.1mol/L的NaClO、CH3COONa、NaNO2溶液的PH的大小关系。

学生:由于生成的弱电解质的强弱仍是有差别的,盐类水解的程度是有差别的。

结论:生成的弱酸或弱碱的 Ka越小,就越难电离,则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

活动2:在一小烧杯中加入5ml 0.1mol/L的FeCl3溶液,用PH计测量该溶液的PH。然后加水稀释到50mL,用PH计测量该溶液的PH。将两次所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3:在A、B、C三支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0.1mol/L的Fe2(SO4)3溶液,将A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溶液沸腾;向B试管中加几滴6mol/L的H2SO4溶液。观察A、B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并与C试管中溶液的颜色进行比较。解释现象并分析结论。

学生:学生结合盐类水解的本质原因进行分析,并与之前所学的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知识相结合来分析,得出结论。盐溶液的浓度、温度和溶液的酸碱性对盐类的水解都有很大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盐类本身的性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突出过程,联系生活实际

课堂的学习总是离不开生活实际,实际生活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好工具,也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最好手段。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脱离实际空谈书本知识,而是要分析书本知识呈现的内在原因。

案例7: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师引导,并设计活动:

活动1:用PH计分别测量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值,并分析原因。

活动2:将两者溶液混合在一起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变浑浊,并有气体生成。

学生讨论,并分析原因。

学生:Al3+ + 3H2O ===== Al(OH)3 + 3H+     HCO3- + H2O ==== H2CO3 + OH-

结论:由于Al3+  HCO3- 能分别与水电离产生的OH-  H+反应,导致溶液中的OH-  H+浓度均大量减少,促使水解反应正向进行,直至水解完全。

教师:分析总结盐类物质之间的水解相互影响关系,并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探究进行强化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暴露思维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分析思考问题的乐趣,也体会到知识的关联。因此在建构有效的化学课堂时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注意结合其他模块及本模块内知识的衔接,将学科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相融合,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重点的有倾向性的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a) 王祖浩.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b) 钟启泉.优化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