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5-05 2019-07-25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请参训教师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展示“新课标和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具体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文本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校本研修成果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庞霞    所属单位:信阳市第二初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7-13 17:40:04    浏览数( 0 ) 【举报】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针对九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在课堂上生成一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差异性创造思维、探索式创新思维和质疑思维的发展。

2、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尽量读透文中传达出的孟子的一些哲学思想,并能感受到这种千年正统思想的价值。

3、进行一定的传统儒家文化的渗透和内核探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暖场。(“义”“选择”探究)师请学生谈自己的初读感受,学生纷纷表示读不懂,不算喜欢。

师:这篇课文很有价值,但是有点难,有点费解,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它?老师想了四个关键词——“选择”“义”还有臭名昭著的“纳粹主义”(说到这个关键词,成功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们就把这四个关键词作为解开这篇文章的钥匙。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关键词——选择。

(二)初探“选择”,铺垫课文教学。(“选择”探究)

师过渡: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离我们很遥远啦,老师想到用一个我们更容易产生代入感的时代让大家理解“选择”,那就是20世纪30年代。

(教师请大家把书翻到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页《梅岭三章》)

师:1935年春,陈毅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天,梅山被围,他伤病伏丛莽间20多天了,考虑不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写了三首“绝命诗”放在衣服最里面,这是他的遗书。写诗时,他清楚的知道,反抗一定会死,不反抗或许有一线生机。在诗中,他写下了自己的选择。

(教师请大家齐读《梅岭三章》)

师:陈毅当年的选择是什么?请用诗中原话回答。

明确:取义成仁(书下解释:舍生取义)

师:你评价下这个选择。

明确:这是个伟大的选择。

师:(屏显《我爱这土地》)此文写于1938年,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我国的军队连连失利,之后有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那时候,中华民族有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反抗会死,投降或许有一线生机”艾青在这篇著名的诗篇中也做了一个选择,诗中哪句可见?他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作者的选择是宁可反抗到死,也不苟且偷生。

师:他的选择也是伟大的,伟大而深沉。

(屏显《伪装者》中特务头子王天风的台词)

“我在这里,送走了一批批的孩子。有的送到了前线,有的送到了敌后,有的送进了坟墓。他们有的温和,有的敦厚,有的烈性。即便是有贪生怕死的,也都是些好孩子。只可惜,他们生错了时代,进错了学校,投错了老师。”

                  ——军统特务学校校长 王天风  《伪装者》

师:这句话有点悲凉。它道出了选择之无奈、之难,也道出了选择的义无反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王天风和他口中的性格各异的“好孩子”们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因选择而决定他们的生命价值大小。

师:特定的背景下,如何做出选择?何为“伟大的选择”?“伟大的选择”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我们来看孟子怎么说。

(三)疏通文义,理清思路。

1、学生翻译文章,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适当点拨、助推。并在学生翻译到“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时候,讲辕固生的故事激趣和帮助学生深化认识。

2、教师安排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本文的论证轨迹。

3、小组展示:结合课后一大题解说论证轨迹,并得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课后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的点拨、助推重点在于分层次和弄清句群之间的联系,课后一大题有点粗略,学生填对了,也翻译到位了,还是不懂为啥本文论点是“舍生取义”,需要师生把句群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文义思路疏通不到位,后面的思维发展训练无法展开。)

(四)发展探索式创新思维,探究“义”的内涵。(“义”“选择”探究)

师:“舍生取义”的“义”如何理解?请结合《鱼,我所欲也》及《孟子·告子上》的节选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温馨提示:展示时,请让你的发言有条理,有说服力。

(屏显《孟子·告子上》的节选)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教师预设答案:学生发现链接材料中讲到“羞恶之心,义也”,课文中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书下注释“本心”解释为“羞恶之心”。那么“取义”就是文中的勿失“本心”。文中未失去“本心”的行为有:1、“所欲有甚于生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时候,可以“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必辟”。2、“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了尊严不屑于嗟来之食。失去“本心”的行为有:1、“何不用”“何不为”地生存。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着得我”而“为之”。以上可见,“义”不是狭义的一种情谊,而是宽泛的。它指正确的代表正义的正道的道理。

(事实证明,学生的发言超过了老师预设的精彩!)

课堂实录学生超越性精彩发言:

1:我查了字典,义的意思有三个,一个是公正合理应该做的,一个是情谊,一个是天下通行之路。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可见,“义”和“生死”的级别等同,那么应该不是狭义的情谊,而是一种“大义”,就是“公正合理应该做的”这个意思。

师:老师表扬你借助工具书探究,让研究难度降低了。但是,如果你能结合链接材料加上再细抠文中的几处,会更有说服力,认识更深刻哦。

2:链接材料中说:“羞恶之心,义也”,书下注释中“羞恶之心”是文中的“本心”,勿失“本心”在文中指“舍生取义”,老师,“羞恶之心”是对自己犯了错误觉得羞耻和对别人干了坏事感到憎恶的心情。由此可见,“义”是一种是非观,所以,“取义”应该解释为“去做公正合理应该做的事”。

师:太棒了!这就是由此及彼的探究思维,你的发言让老师太开心了。“本心”在本文指“舍生取义”,你们看看,已失去和未失去“本心”的行为有哪些?

3:文中未失去“本心”的行为有:1、“所欲有甚于生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时候,可以“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必辟”。2、“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了尊严不屑于嗟来之食。失去“本心”的行为有:1、“何不用”“何不为”地生存。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着得我”而“为之”。

师:你能理解生2所讲的逻辑了吗?

3:能,“义”是一种“大义”,一种是非观,就是 代表正义的道理或者是公正合理应该做的。

(课后反思:此环节学生的探索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给我非常大的惊喜。如果我们把方法和思维训练做到位了,学生会突破老师的预设,“青出于蓝”!学生的问题往往是无法深抠文本,表述逻辑骄较差。)

教师在此环节总结孟子所给出的“特定的背景下,如何做出选择?”这个问题的答案:舍生取义。

(五)训练差异性创造思维,全面理解“仁义”思想。(“义”“纳粹主义”探究)

师:有人说臭名昭著的”纳粹主义”还有“武士道精神”中也有“舍生取义”的思想成分:国家、民族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只要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可以无条件牺牲自己的生命。比如日本二战后期的“神风特别攻击队”。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为了抵御美国军队强大的优势,挽救其战败的局面,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要求,对美国舰艇编队、登陆部队及固定的集群目标实施自杀式袭击的一只特种部队。比如纳粹德国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从而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小组合作探究“纳粹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声称的“舍生取义”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不同?温馨提示:请结合链接材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节选、课本内容和自己的历史知识,对比探究。

(屏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节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师预设答案:纳粹主义的“舍生取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孟子的“舍生取义”和“仁”及“民本思想”分不开,以此得出孟子哲学的核心是“讲仁义”“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并提醒学生孟子“仁义”观,减去“仁”,就有可能变成“纳粹主义”或者“武士道精神”。

(事实证明,学生的发言超过了老师预设的精彩!)

课堂实录学生超越性精彩发言:

生:老师,昨晚我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探究。链接材料中提到了“得道者”,加上之前你展示的链接材料中提出了“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孟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心”,同时,孟子强调“以民为本”,这是一种“民本思想”。所以孟子的“舍生取义”和“仁”及“民本思想”不能分开。而纳粹主义强调以牺牲其他所有种族来达到德国民族的繁荣,德国法西斯政府的目标是为了将国家的地位置于所有其他事物之上,它强调政府中央集权至上论,政府和政党都只是用以达成某些特定人民理想的工具。武士道精神我也研究了下,核心就是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得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为主君毫无保留的献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精神。它虽然讲究大义,实际上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归根结底是一种封建时代的特殊而又特别的君臣思想。综上所述,纳粹主义、武士道精神所讲的“义”和孟子最大的差别是它们没有“仁”“民本思想”,孟子的“义”是建立在“仁”和“民本思想”的基础上。

(课后反思:我沸腾起来了!除了表扬和鼓励,说不出其他话了。这孩子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昨晚上熬夜超过了12点。他探究精神,清晰的比较和逻辑思维让他做出了超出老师预估的精彩发言!我通过差异性探究,学生不仅自行总结出了孟子的“仁义”思想,并且深刻地认识到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意义、价值和社会影响,以及纳粹主义武士道精神的狭隘可恶,并且感受到了孟子的伟大!)

师屏显孟子名言,请学生再次感受孟子的“仁义”哲学。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仁,人心。义,人路。——孟子

(六)发展质疑思维,接轨时代,辨证认识孟子“舍生取义”。(“义”“王阳明知行合一”探究)

屏显“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师问:“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了尊严宁愿放弃生命。你能想到哪位名人和他们的选择不一样,甚至是相反?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宋濂的“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复言以复”等等。

师:合作探究是不是任何情况之下都应该“舍生取义”?

教师预设答案:过犹不及,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孟子的“舍生取义”加“因地制宜和与实际结合”等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课堂实录学生精彩发言:

生:我认为不是,如果我要保护的事物特别重要,重要到需要我不管怎么都得活着,那么我就是忍辱负重也得活下去。

教师让学生回到课堂开始之初的“选择”这个关键词和《伪装者》这部电视剧,感受《伪装者》中“明楼”这个人物形象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伟大的“选择”,告诉学生,有时候,委曲求全比慷慨就义更难、更重要!并让学生感受到“舍生取义”中的“生”不要狭隘理解为“生命”,它可以象征一切生命中珍贵的东西。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地运用孟子的思想,我们就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课后反思:教师被学生精彩发言所启发,临时产生了更深入的认识,并相机总结。这篇课文不容易上出感觉,但是师生都形成了高峰体验。当我们站得高高地俯视课文,课堂得境界就高了,学生的眼界就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就水到渠成了。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