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发布者:徐欢    所属单位: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    发布时间:2019-06-29    浏览数( -) 【举报】

授课过程:

(一)辽宋“澶渊之盟”

1.辽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

教师补充契丹相关内容,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2.澶渊之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背景:北宋建立后,宋辽之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2)内容: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     。 

3)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学生分组展示。

合作探究: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学生讨论明确: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

学生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

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

过渡:同一时期,与辽、北宋并立的还有一个政权——西夏。

(二)宋夏和战

教师提问:西夏的位置、建立(时间、都城、统治者、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明确:位置在今天的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位于北宋的西北,历史上称其政权为西夏。

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关于宋夏和战的时间、内容以及影响作用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榷场。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的发展。

组织学生讨论: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西夏,北宋政权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第一,西夏虽然屡屡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二,战争也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中断北宋对西夏的粮食供应,严重影响了西夏人民的日常生活,西夏人民反对战争,西夏统治者提出议和;第三,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同意议和。

(三)相互融合

教师指出“辽、西夏统治者在南下掠夺的过程中,遭到了中原军民强烈的抵抗,迫使他们调整政策,放弃了一些野蛮、落后的做法。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既有共同点,也有根据本国的情况作出调整。”

教师设计“辽、西夏汉化简表”,由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完成。

教师指出“中国的英文简称是CHINA源自于瓷器‘china’,说明中国的瓷器无论是国人还是世界都是非常著名的,而一些国家的语言中用‘契丹’的音译称为中国,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随意发挥。)教师总结“第一,说明了契丹族与汉族的融合,契丹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第二,说明了契丹政权曾经强盛一时,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战争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