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主题活动

《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发布者:潘小庆     发布时间:2019-06-10 浏览数( 0) 【举报】

《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渝水第四小学  潘小庆

教材分析:

《奇思妙想》是“造型 表现”领域的内容。本课所呈现的作品,画家们打破时空的界限,把生活中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一些事物进行富有新意的表达,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在《新课程标准》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具有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编入了两幅外国艺术家的作品。《比利牛斯山之城》中描绘的每个形象本身并无太多奇异之处,但是岩石上古老的城堡拔地而起,悬置在大海上的天空中,从而产生一种奇异的漂浮感。《莫斯科的英国人》是马列维奇的作品,这幅画上的形象更加简约、概括,并以反逻辑的方式组织画面。俄罗斯的教堂、富有地域特色的马刀、划破夜空的蜡烛、带着礼帽的绅士、剪刀、文字、锯子、鱼和梯子,这些毫不相干的客观物象,完全按画家的自由意志并存于画面中。他们大小有别、前后穿插,貌似是些毫无可供联想之处的因素,却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意识。通过欣赏这幅作品,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启发学生对非常规的图像组合方式有更直观的认识,进而大胆创新表现。“思考与讨论”栏目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艺术家的作品,发挥想象,围绕创作素材和创作手法两方面探究如何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同时,教材中还选取了五幅学生作品,通过不同题材展现了小作者独特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这一学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渴望新奇的世界,思维灵活,愿意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但是以主题的形式组织画面构图能力较薄弱,画面易于简单罗列,缺乏衔接与组织,因此,需要通过欣赏、分析经典作品加以解决。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绘画中图形组合的表现方法。能根据身边常见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创意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创设欣赏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习图像组合的新方法。开展游戏与探究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开阔思路,鼓励学生富有新意的完成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

3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感受奇思妙想的非凡创意,学习大师的创新品格,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绘画中奇思妙想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发散学生思维,运用多种元素构成有新意的画面。

教学准备:课件、绘画纸、记号笔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创意示范

      1、从旬阳到白河乘坐的交通工具产生的新奇想法。(教师边描述边板演)

     2板书课题——奇思妙想

   (设计意图:给陌生的孩子上课,合适的契入点很重要,用谈话的方式不经意间将本课“随形想象”的核心知识带出来,以达到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的目的。

    二、欣赏探究。(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

    1、有关联物像组合作品:马格利特——《比利牛斯山之城》

1)想象一幅有海洋,有天空,有石头,有城堡的画面,会是什么样子?画家马格利特笔下用巨石、大海、城堡组合在一起是怎样的画面呢?

2)这幅作品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什么地方奇异?(相关联的物象组合,漂浮感)

    2无关联物像组合作品马列维奇——《莫斯科的英国人》

  1出示《莫斯科的英国人》作品中的毫不相干的各种物象。

  2出示《莫斯科的英国人》完整作品,思考:这些毫不相干的各种物象同一幅画面中出现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它在组合过程中用到了那些办法?(画家的主观意识强烈,组合:大小的区别,穿插的运用)

    3、出示一组学生常见物品的图片,激发学生组合联想。(让我想想!)

设计意图:从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对这种有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画面的欣赏和解读有以下目的:1、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的素养,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欣赏一幅画。2、我们常有的审美判断往往是“像与不像”,而这种画面更多的是从画家自身的审美判断出发的,培养学生从画家主观意识,画面的冲击力和张力等方面来欣赏一幅画,也是对学生审美判断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3、两幅作品均属西方油画,美术表现形式和我们传统绘画有所区别,这对于学生从多元化文化的理解这一方面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三、艺术实践。(美术表现、创意实践)

1欣赏学生作品。(生活中常见物象的创意组合。)

2、提出艺术实践要求:(出示一些常见物象图片)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生活中的物品用写生或者记忆的方法进行巧妙组合,创作一幅有趣的富有想象力的线描作品。

  

   (设计意图:设置图像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散思维,再次从学生作品中感受用有关联和无关联图像进行组合的大胆创意,学习这种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美术表现进行创意实践。)

   展示交流。

   1、好作品展示。

   1、游戏:你的画我来猜。(互评+自评  

  (设计意图:通过“你的画我来猜”的方式进行作品的互评、自评,既回顾自己的创作心路,感受他人的奇思妙想,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锻炼学生敢于表达想法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欣赏一组创新作品:将生活中的各种物象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将其超常规的组织在同一画面中,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生活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才变得妙不可言,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并尝试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改变生活。

 

板书设计:

奇思妙想

 

 教学反思:

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看《奇思妙想》这节课

《奇思妙想》这一课不同于一般的造型表现课,它是小学阶段“随形想象”系列中要求较高的课,所以对于教者来说思维的启发远远大于技法的传授。本课所呈现的作品非常奇特,画家们打破时空的界限,把生活中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一些事物进行富有新意的表达,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在《新课程标准》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具有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再说说五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他们从一年级学的《手形的联想》就接触了“随形想象”的启蒙,这一系列的造型表现课他们会有很浓厚的兴趣。但如果仅仅是从激发兴趣来处理这节课,就低估了这种课型存在的意义了。所以,我想从培养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美术学科提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五个核心素养。这是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下的美育目标。

就这一课而言,书中的范画《比利牛斯山之城》和《莫斯科的英国人》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画面,画家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有关联或无关联的具体物象组合成奇妙的画面,主观色彩浓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图像识读途径往往是:拼命的看像什么?用像与不像来作为自己的审美判断。而识读这种画面更多的应该是是从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来欣赏,从组合的图形找到另类解读,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采用拆开看,组合看,谈观感的角度去看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的核心素养。其次这两幅作品均属西方油画,美术表现形式和我们传统绘画有所区别,学生不一定要能说出美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但经常看看去看去了解中西方绘画作品,对于学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艺术作品多样性,从文化角度去尊重艺术家、设计师、手工业者的劳动是很有必要的,这些点点滴滴的渗透就是我们美育所追求的另一核心素养——文化理解,所以对于画面欣赏评述就从多元化文化的理解这一方面去入手。

欣赏环节之后安排了创作实践环节。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在培养学生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让学生再次从学生作品中感受用有关联和无关联图像进行组合的大胆创意,学习这种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美术表现,进行创意实践。要做一点说明的是,我在进行其他造型表现的的教学时一般讲教师的示范放在创作实践的前面,目的是给学生做方法与技能的示范指导,但这节课我将示范环节和导入环节融合起来,放在课前,目的是出于对创新思维的考虑,避免作品的千篇一律,也将主观思维在这节课的重要作用得以彰显。

    点评环节通过“你的画我来猜”的方式进行作品的互评、自评,既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心路,也感受他人的奇思妙想,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锻炼学生敢于表达想法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解读,请大家畅所欲言,达到课例研讨的目的。


主题活动

最新主题活动

置顶主题活动

精华主题活动

热门主题活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