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3-20 2019-07-10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研修成果(题目自拟)

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1. 重点围绕“ 教学习惯改变”,提交教学设计,

2. 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3. 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康文珍    所属单位:南昌市盲童学校    提交时间: 2019-04-10 10:55:09    浏览数( 0 ) 【举报】

教育工作中要作两项巨大的工作:一是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二是健康心理维护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
    从性质来看,教师教育工作内容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重要内容。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

盲童学生由于视觉功能的缺陷,不仅给学习、生活和社会交际等各方面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也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根据北京医科大学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部分盲校盲童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及我校对部分学生心理测评的研究结果表明:20岁以下的盲童在情绪特征、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性格意志等方面同明眼儿童相比都有一定的差异 :表现在情绪不稳定,认为自己情绪经常变化的盲童占41%,高于明眼儿童对照组的29%,有27%的盲生在街上行走时心情处于紧张状态,47%的盲生敏感,常感觉自己在公共场合受到别人注意。在人际关系方面盲生中有孤僻倾向的占18%,有23%的盲童只愿与盲生交朋友,而不愿与普通儿童交往。在自我意识方面,只有4.5%的盲生对自己的失明能够做出良好的心理调整,7%有退缩人格依赖心理,27%自卑心理偏重,在个人意志方面,盲生的独立意向较差,能有这种独立意向的盲童仅有17%。明显低于对照组明眼儿童的35%,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尽管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儿童的规律完全相同,也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制约,但盲童相对明眼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过分焦虑、依赖、自卑、呆板、孤僻、退缩、敏感等人格倾向,应该引起我们广大盲童学生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因此,如何加强盲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盲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一、盲童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失明对人来说,不仅是视觉这一单一感官功能的损失或丧失,它还严重地改变并重新组合了每个盲童学生的心理活动。此外,周围的人对盲童学生所持的态度,也极大地影响着盲童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盲童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与一般的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从盲童学生自身来看,由于视觉丧失的程度以及残疾发生时间(先天失明或后天失明)的不同,他们的心理状况也有许多不同的表现。

    孤独感

    这是盲童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情感体验。盲童学生由于行动受限制,又不能看到自身行为的结果,因而总是显得很被动,加上不能通过视觉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模仿,不能用体态语言与人沟通,这就影响了盲童学生与普通人的交往。因为看不见,盲童学生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看电影、打球、外出旅游……有些盲童学生经常处于唯恐有失的紧张状态中,怕明眼人讨厌自己,怕给别人添麻烦,不愿与明眼人交朋友,因而不得不长期把自己关在家里。他们强烈地感到不被别人理解,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增强。

    自卑感

    盲童学生由于生理缺陷,几乎都经历过自卑的痛苦。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要比普通人多得多,有时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得不到正确的帮助,甚至会受到歧视或遗弃。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人对盲童学生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盲童学生发挥自身的才智和潜能,使之成为与普通人一样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可能使盲童学生产生自卑感。屡屡的失败会使盲童学生产生比普通人低一等的想法:“我是盲童学生,干什么也比不上普通人,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前途和出路。”有的盲童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觉得所有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人们随时都在准备嘲笑自己。稍一做不好,就觉得自己太笨。不相信或认识不到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总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有的甚至轻生、厌世,从而表现出不敢树立远大理想,不敢谈为祖国做贡献。只想将来能有个职业,能谋生就不错了。极少数盲童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反而会以妄自尊大的形式表现出来,看不起这,瞧不起那,常常说:“我要不是盲童学生,就能……’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

    内疚感和怨恨感

    有的盲童学生因自理能力较差,仍然需要父母或家人的照顾。看到自己的残疾使父母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觉得很对不起父母;有的盲童学生或因找不到工作,或因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低而无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心中充满歉疚;有的盲童学生身为父母,看到孩子因为自己的残疾被人嘲笑、受人欺负,觉得很对不住孩子,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自己的残疾。如此种种,都会使盲童学生产生内疚感。

    当然,也有少数盲童学生认为自己的失明是由于父母或家人对自己照顾不当,或是因为母亲孕期服药,或是因为治疗不及时所造成的,父母应该对自己的失明负责任,因而他们对家长产生怨恨情绪,乃至迁怒于周围的人。

    依赖性和反复无常性

    目前,我国盲童学生在家庭中一般都能得到生活上的关怀和经济上的帮助。有些盲童的家长由于自己的内疚感,不愿让“可怜”的孩子过早、过多地承受生活的压力,事事包办代替,使得盲童成年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能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加上盲童学生需要明眼人帮助熟悉陌生的环境,而社会上大部分地区还没有便于盲人使用的无障碍公共设施,使盲童学生缺乏安全感。因此,有些盲童学生把明眼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喜欢得到明眼人的同情和保护,喜欢他人对自己提供帮助,害怕、担心别人冷眼看待自己,对同情、帮助自己的人倍感亲切并表现出极大的信任,把他们作为精神的依托。过多的依赖,使有些盲童学生不愿独立做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很容易原谅自己。

    盲童学生一旦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一旦淡漠了失明的痛苦,便有了自强自立的愿望。他们总愿意把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想成可能,幻想现实中的困难消失。做出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就高兴,一旦幻想破灭,又一败涂地。性格脆弱,自己支配不了自己。如有的盲童学生喜欢唱歌,就一心想去当歌唱演员,一旦去不成,就心灰意冷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对自己产生绝望之感。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行为忽左忽右的极端反常。

    片面性和猜疑性

盲童学生由于视觉障碍,感知事物不完整,接触事物不充分、不准确,所以看事物往往出现主观性、片面性,先入为主,不易更改;不相信抽象的说教,而相信具体、形象。猜疑心重,不相信未经亲身体验的事,易造成主观成见。

   二、盲童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盲童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盲生由于视力障碍,很难了解外界环境,很少与正常人交流,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信息量较少,当他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样样不如人,从而精神不振,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丧失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对任何事物都觉得不顺意,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表现无所适从、粗鲁、易怒等异常心态。

    2.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塑造儿童个性、形成品质,养成习惯,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父母或养护人是第一任导师,是盲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家长的心理状态和家庭教育对盲童身心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的家长能正视盲童的生理缺陷,冷静考虑教育方法,研究盲童生理、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缺陷弥补措施,在家长的影响下盲童会得到正常的发育和发展。但有的家长宿命论严重,认为失明是前世作孽,老天报应,羞于让孩子见人。他们常常把盲童藏匿起来,甚至对外不承认家中有盲童,以致造成盲童十分自卑。有的家长自身患有严重疾病或本身就是盲童学生,家境贫困,无力教养子女,对盲童态度冷漠,甚至视为累赘。盲童由于得不到父母抚爱和家庭温暖,就容易产生孤僻、多疑、冷漠等心理;个别家长本身品质恶劣,经常喝斥、责怪、打骂虐待盲童,这样家庭容易使盲童向胆怯、怯懦或残酷无情两个极端发展,造成异常心理。也有父母负罪感严重,认为子女的视觉障碍的痛苦是自己造成,深感内疚,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他们对孩子千依百顺,过多地代劳,过分地保护,以至造成盲童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个别人对盲童学生存有偏见,歧视或疏远盲童学生,甚至对盲童挖苦、嘲笑,致使盲童心理造成伤害,导致失衡,产生不满,怨恨的情绪。

    4.学校教育不足的影响。

    ⑴当前在盲校教育管理中,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从时空上限制了盲生的社会交往。长期以来,盲校往往从确保盲生的安全方面考虑,制定了较严格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制度,如不准盲生随便走出校门,平时又由于经费问题,很少组织盲生到校外到社会去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这无疑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与外界“绝缘”的环境里,把学生的交往空间局限于一方校园,交往时间局限于有限的作息时间,交往对象局限于一群盲童学生,这就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退缩、怯懦、恐怖等不良心态。

    ⑵重“智”轻“能”,重“智”轻“情”的教育,阻碍了盲生的全面发展,在内容上偏重于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忽视了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技术专长和个性心理的教育;在形式上,以课堂教学包办一切,使盲生的学习局限于呆板的书本知识,视野狭窄,外界信息不能及时传播,逐渐变得少见多怪,弱不经风。

在教育的方法上,由于教师缺乏盲童学生教育的专业知识,对盲生的教育往往采用正常儿童的方法对待,没有从盲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需要出发,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有的老师甚至“出言不逊”,挫伤盲童的自尊心。

三、针对盲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政策

    1. 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于学校的各学科教学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脱离教学只靠单项的课外活动来开展,收效是极其有限的,也是难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状态得到全面发展的。只有将它纳入教学渠道中,才能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承担和配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表现在教学态度上。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激励和耐心引导,可以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进取心。同时,学业上的成功感容易使学生悦纳自我,认识自身价值,从而避免出现学习畏惧症等不良心理倾向。

    2. 学校应调动团队、班主任、生活老师和其他教职工等多方面力量,从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到学生日常的生活点滴当中,无一不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这里要指出的就是,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相当的作用。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心理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有深刻影响,往往成为学生发展健康心理的启迪者和榜样。班主任应尽可能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发展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 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协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

  1)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并进行心理辅导,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求助的习惯,并做好记录整理归档。

   2)定期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针对学生的存在问题和接受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系列广播宣传等,介绍心理常识,指导学生自我调节。

    4.学校要努力争取家长们的密切配合,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质量。

    家长的态度对盲童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父母能正视盲生的生理缺陷,冷静考虑教育方法,采取有效的缺陷补偿措施。

    有的父母则对盲童态度冷漠,甚至视为累赘。盲童由于得不到父母抚爱和家庭温暖,容易产生多疑、孤僻等心理。如前文所述的全盲生申××,在家里被视为累赘、包袱,父母将她终日关在家里,造成她的活动范围窄小,从而懒散,不愿活动,这也是她畏惧上体育课的心理原因之一。

    家长是学校教育力量所无法鞭及到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来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促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1.平等地对待家长,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尽量与家长保持联络,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

   2.可在每个学期期末的家长会上,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或报告会,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调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国外对家长进行了“亲子教育”,我们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办家长学校专门向家长讲授盲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传授家庭教育的方法。也可组织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经验,以增强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家英、陈云英、彭霞光等,《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3年。

2. 李季平,《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浅述》,中国盲文书社,1997年。

3. 王培峰,《浅谈少年期盲童的个性心理》, 中国盲文书社,1997年。

4. 张人杰,《现代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1998年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论文。

5、王 莉 ,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盲生整体素质》 ,中国特殊教育   2002年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07-02 11:26:14

研修成果

最新研修成果

推荐研修成果

热门研修成果

热评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