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黄琴 发布时间:2019-04-25 浏览数( -) 【举报】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教材中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旋转特点的事物,进而探索其性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同时“图形的旋转”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它不仅为本章后续学习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而且也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基本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
2、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抽象和分析能力,他们能由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相对薄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概念;
2.掌握旋转的性质;
3.能用旋转的性质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四、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旋转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难点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与性质的探究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观察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探索中,自主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来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运用。
六.设计理念:
树立发展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亲身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与性质的探究过程;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硬纸板等。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向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
(1)时钟上的秒针在不停的转动;
(2)电风扇叶片的飞速转动;
(3)来回摆动的秋千;
(4)不同旋转方向的齿轮
(5)旋转的风车;
(6)旋转中的自行车车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转动的共同特征,初步感受转动的本质是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两点。引导学生寻找、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并揭示本节的研究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归纳新知
(1)相关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针对训练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并理解旋转及其相关概念,并为下面探究旋转的性质作好准备。
(三)合作探究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如图,在硬纸板上,挖出一个三角形ABC,再挖
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
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
(△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
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DEF),移开硬
纸板。
讨论:
⑴线段OA与线段OA′间有什么关系?
⑵∠ AOA′与∠BOB′有什么关系?
⑶ ⊿ABC与⊿A′B′C′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以合作的方式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同时以问题为导引,逐步对旋转的性质进行探究,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操作方式:
本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利用度量等方法发现规律。教师巡视全场查看进度、进行指导并参与讨论交流,而后归纳出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四)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递进,逐步形成技能。
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四边形AOBC,它绕O点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3)旋转角是什么?
(4)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BO与EO呢?
(五)回顾反思,深化提高
利用提问、解说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学生小结:自主小结和交流知识学习的收获,过程经历的感受,数学思想的感悟,学习方法的体会等,或提出疑问进行讨论;
教师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领会数学的思想。
小结注重知识和方法两方面,学生可能只注重于知识小结而忽略了方法的总结,在方法小结时,需要教师的合作帮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习惯。
(六)分层作业,促进发展
最后布置作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我准备了两部分作业:必做题和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