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校本研修成果

  发布者:葛广丽    所属单位:大同中学    发布时间:2019-06-20    浏览数( -)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其地位是很重要的,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初一时学生学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长诗,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诗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如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熏陶。

学情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作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板书设计

2.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难眠——愿得广厦

忧国忧民

教学活动设计

(含师生对话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演示文稿1,音效,配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3.研读第一节。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生答)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飞……)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
  4.研读第二节。
  指名朗读第二节。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课堂上来不及提这些了,关于叹息什么,只以“诗人究竟叹息什么,读完全诗,大家自然会有全面的理解”带过。
  5.齐读第三节。“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