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共享 > 正文

背影教学设计

  发布者:徐静    所属单位:大竹县朝阳小学    发布时间:2019-09-18    浏览数( -) 【举报】

《背影》教学设计

 

大竹朝阳初中    徐静

【教材分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人教版。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重点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

教材选择这篇经典散文作为教学文本是符合新课标第四阶段目标的。根据新课标中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这节课主要通过探究、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从本文朴素的语言中学习文中细节描写的方法,感悟到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从而触动学生心灵,体察身边的亲情。综上所述,立足文本,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特质,又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有所熏陶,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价值之所在。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于日常生活细节中渗透出来的爱,常常熟视无睹。因此,抓住散文的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对于爱的思索,是很有必要的。

这篇文章内容是表现父子亲情的,是学生熟悉的主题,而且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只要引导恰当就行。文章语言简练自然、朴素无华,读起来也没有多少障碍,会有阅读成功的愉悦感。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掌握抓线索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如何通过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文章朴素自然的语言中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体会父爱的深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情感,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难点:触动学生心灵,感悟身边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油画作品《父亲》,它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这幅画的面部特写极具震撼力,同学们从画面中读出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学生:艰辛的父亲,沧桑的父亲等。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学生:皱纹、眼神等。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用文字勾勒出的父亲的特写镜头——背影,看看能从中读出什么。(屏显父亲爬月台一段,生齐读)

学生:这是一个肥胖的父亲,这位父亲在艰难爬月台,这是一个衣着朴素的父亲等。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学生:衣着、动作。

师:大家分析得颇有道理,那么这幅画面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还有哪些我们没有读出的东西,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板书课题)

二、赏析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行初步赏析。

1.文题为背影,那么文中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共四次,线索,贯穿全文。

2.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一次背影? 

学生:最感人是第二次具体描写背影。

3.文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人?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现在,再读这幅文字描绘的画面,你又读出了哪些刚才你没读出的东西?(学生朗读,再次体会第二次背影)

学生:穿戴、动作等细节。通过细节描写,把父亲最本质、最真诚的内心情感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读出深沉的父爱,是爱,让背影定格在作者心中,也永恒在读者心里,成为一幅质朴深沉的父爱图。(板书:永恒爱)

屏显:永恒的背影,深沉的父爱。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能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基本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明白全文的中心,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再强调第二次背影,突出重点,聚焦背影,体会父爱的深沉,也为后面的品味语言和体会情感做好铺垫。

三、体会情感

这父亲的爱,让作者潸然泪下,也让我们感动至极。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 找出父亲买橘子过程中的动词,表现了父亲的什么情态?

明确:”“”“微倾,连用三个动词,完整的表现了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和艰难。也和父亲是一个胖子相对应,如此艰难,父亲也在所不辞,更能突出父亲心中深深的爱子之情,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

2、 同学们有什么感悟?

学生1:我看到了一个为了儿子不辞辛劳的父亲,我看到老人一个艰难的、凝铸着爱的深情背影。

 学生2:我想起母亲在巷口等我回家时被路灯拉长的身影,那被晚风掠起的衣襟,看到我时高高扬起的手臂,拉着我的手靠着她回家的温暖感觉。读了这段文字,终于明白,那等待里饱含着母亲深沉的爱。…… 

3.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几次写作者流泪?找出流泪的句子。同学们有什么感悟?

学生:

流泪的句子

感受

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来。

见到父亲,目睹破落家境,又想祖母——这是难过的泪!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了下来。

望见父亲为自己买橘时艰难的背影——这是感动之泪!

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看不见送别的父亲背影了——这是惜别的惆怅之泪!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读父亲信,再现父亲背影——这是思念之泪!

4.小结:我们会发现,如此深沉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使用大量的修辞,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品味到情感的?

总结:朴素、自然的语言也能感人。

理解重点词、句、段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四、布置作业

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父亲或者母亲还有哪些令你怦然心动的细节,请你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这个细节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次练笔,突出自然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整合起来,重点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课程特点。

【教学反思】

《背影》是一篇经典散文,许多名家作为公开课上过,好的教学设计不胜枚举,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推陈出新,实现突破,让我颇感棘手。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活泼的思想和表达让我觉得确实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反思设计和课堂,我有以下几点突出体会:

理解重点词、句、段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大有收获的。

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跳出了以往分析人物、语言、写法的固有框架,学生兴趣盎然。这也给予了我感染和启迪,让我将自认为过于简单又苦于没有新思路的板书在课堂上随机创新,改成了细节——情感——”“三足鼎立的稳固造型,用父背影子眼泪支撑,突出了教学重点,也突破我自设的瓶颈。

当然,语文课总是有遗憾的课。作为一篇经典散文,朗读的还是远不够。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上亦有欠缺。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还得在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再作提升。 


资源共享

最新资源共享

热评资源共享

热门资源共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