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陈秋波 已在 2019-06-03 20:20 推荐!)

  发布者:李莎莎    所属单位:湛江一中培才学校    发布时间:2019-06-01    浏览数( -) 【置顶】 【推荐】 【举报】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和常用词语。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重点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难点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主要特点,在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眼于散文欣赏,多从艺术性、审美特点等方面解读文本,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味,体会白杨树所象征的质朴、阳刚、向上的精神。同时借助课文学习烘托、抑扬、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及剧本《清明前后》等。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本文是托物言志散文的经典名篇,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借此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主要特点。

2、读准字音

大毡子zhān     外壳ké      锤炼lǐàn   主宰zǎi     倦怠 dài    虬枝 qiú 

 婆娑 pósuō     楠木nán    秀颀 qí      刹那chà     参天cān    晕圈 yùn   

倔强 juéjiàng   诸如 zhū    初融róng     潜滋暗长qián    旁逸斜出 yì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 yān 纵横决荡héng

 

三、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明确: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

2、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段)    直抒胸臆,表明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4段) 展示背景,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突出主体。

第三部分(5--6段) 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倾情赞美其特有的气质和品格。

第四部分(7--8段) 揭示白杨树身上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段)    照应开头,深化中心,进一步突出白杨树的质朴与坚强。

3、听读课文,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

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而“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四、合作探究

1、围绕着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明确: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

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

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

2、作者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请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作者不仅仅只是在赞美白杨树。

依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说明作者是另有所指。教师可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并进行适时点拨: )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起,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联系课文背景,明确: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五、课堂小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找出描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来源:学科网]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小组讨论:  

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了什么手法?  [来源:学|科|网Z|X|X|K]

本段可以分成两个层次1—4句是第一层,5—8句是第二层。

作者欲扬先抑,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用拟人、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7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xx.k.Com]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表现的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学科网]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二、主题探究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三、总结延伸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其次,在本篇课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附: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附件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