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历史答题技巧与心理调节

  发布者:黄陈芳    所属单位:湛江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19-06-03    浏览数( -) 【举报】

一、选择题:认真审题,包括时间、空间、设问的角度(如是否否定条件)等,找准关键词,明确发问点,把题干和选项联系起来进行准确选择。要擅长运用排除法。

1.从题型1看如何解读趋势图、图表题。

题型1: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分析】本题以建国后某一时期的农业、工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考查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探索和成就,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建国初期经济建设、一五计划、大跃进和改革开放等,要求考生掌握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脉络。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对材料所反映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并准确地运用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把握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上表所反映的信息,需要考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上面表格,横向看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纵向看是每一部门的发展变化情况。从上表可以看出,农业、轻工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重工业比重逐年减少;工业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农业。然后,将以上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农业所占比重应该大于工业比重,所以可以排除A。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一时期农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所以可以排除B。l958年我国兴起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在重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下降,这一时期的实际情况与上表反映信息不符,可以排除C。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国民经济适时调整,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措施,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现象有所缓解,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与上表反映信息一致,故正确答案为D。

2.从题型2看如何做最佳选择题。

题型2: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分析】最佳选择题,是指两上以上的选项与题干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但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在逻辑上或在时间上)。本题中的A、C与D符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但D最符合题干材料的思想。

3.从题型3看如何解答图片题。

题型3: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分析】抓住图片中的关键特征“美国国旗”“苏联国旗”图案和“EUROPE”字样,联系课本知识,得出“在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联合求存’”的结论。

 

二、非选择题:主观题关键在审题,要善于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同时要关注每个问题的赋分,分值大的多写,分值小的少写,“广度第一,深度第二”。答案要做到提示化(使用提示词)、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在没有十分把握又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答案也可以多写。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基本史实+意义或影响),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开放式的问题可自由发挥,但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从题型4看如何解答第27题

题型4: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6分)

材料三  3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2分)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5分)

答案:(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答出任意4个要点即可)

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若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

科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若从“冲破神学的束缚;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科学实验”三个方面作答也可)

3)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作答应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观点明确,且具有合理性。(2分)

①科技知识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

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

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史论结合,论证合理。(2分)

第三,逻辑严谨,表达清晰。(1分)

    【分析】本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以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书籍为切入点,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的兴起,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及其影响等主干知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素众多,其中以知识的积累、创新与传播为其根本。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既是历史发展的参与者、创造者,又是社会文化新陈代谢的见证者。因此,对书籍发展史的梳理,根本上是对知识体系更新换代的探索,对礼会文化历史变迁的研究。

    试题以书籍为切入点,“知微见著",考查了中外历史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基础性知识。本题由三段材料及以此为中心的系列问题构成,构建了一个以“书籍”——知识与社会变迁——人文与科技之关系"为主轴的、层进的历史知识与历史分析能力考核体系,综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题,材料选自中国古代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的一段文字,考杏的知识点主要是儒家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材料涉及了考生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利用所学知识,很容易从材料中提取第一问的答案。第二问有一定难度,要正确把握理解“经典的积极作用”一词。题干已经透露出“书籍具有承载文化、传播知识、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所以只要思维上做简单的延伸就很容易联想到“传承儒家思想文化”上;而儒家思想又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自然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如果能再做进一步的联想发挥,指出“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答案就更加完美了。

    第(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阅读材料,并准确提取相关信息,如从“中世纪"的“终结”“1543年”等信息判断,它正好处于14l6世纪欧洲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然后将材料中的“人体"和“天体”研究与题目所要求的“思想和科学领域”相联系,可知它反映的是当时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两个知识点。中世纪在教会高度垄断之下,人性泯灭,科学扭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随着宗教藩篱被打破,人性价值得到重视与张扬,人文艺术空前繁荣;科学理性获得解放,近代自然科学大发展。

    第(3)题,本题所涉及的知识是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西学”诸书、“西政”诸书性质和内容的理解,掌握“1896年”等重要提示信息。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还是思想文化层面,根本上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重建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进的中国人对本国国情的认识、对西方历史与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西学东渐”的重点有着阶段性的变化。材料中所列举的“西学”诸书显然是有关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其传人中国是适应洋务运动等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的政策需求的,其影响主要在科技和经济领域。而“西政”诸书是关于政治与行政管理制度问题的,梁启超在该时期推荐此类书目,显然是适应其“变法”即政治改革需要的。联系“1896年”这个信息,可知“西学东渐”已经从洋务运动时代的“技术”转向戊戌变法时代的“制度”。

    第(4)题,是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问题,是对前述三个材料与三个问题的综合提升,也是作为学科综合性大题对综合能力考查的体现。它要求考生进一步对上述三段材料进行对比与概括分析,同时,它更要求考生在上述认识基础上进行合乎逻辑的阐述。另一方面,围绕人文与科技的关系,特别是它们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讨论,由来已久。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两者的冲突益发激烈,互补与融合也日渐深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认真的思考。

    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社会作用,本题虽然没有提供直接的知识和材料依托,但在回答第(1)~(3)题的时候,考生已从不同角度对此有所触及。例如,材料一所讲的儒家文化实际上代表的就是人文知识,其作用就在启蒙思想、培育道德、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材料二集中在近代欧洲科技发展问题上,虽然第(2)题的答案没有涉及两本著作作用的评价,但凭考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难推断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社会作用;材料三则同时从两个方面强调了两类书籍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因此,对上述材料稍加概括引申,就不难获得对两种知识社会作用的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教材中也多有具体实例的阐释。例如,人文方面,比较典型的有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转型,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科技方面,有近代欧洲的科技发展与历次工业革命,当代中国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等等。

    本题是一道具有开放性的试题,有三种可能的答案:一是赞同“科技知识重要"的观点,二是赞同“人文知识重要”的观点,三是“两者都重要"。一般不会出现“两者都不重要”的判断,因为题面已经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但回答问题的关键不是单单做出基本的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要阐述判断的理由和做到史论结合。

2、从题型5第(2)(3)问看如何概括要点、全面评价历史事物。

题型5: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1)读图(图略),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2)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分析】本题第二问“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考生要注意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两点论+重点论。下面的参考答案也不够完整,如果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答出“二者相比,哥伦布航行美洲的积极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那才是完美的答案。单纯的“一分为二”是庸俗的诡辩法,因为任何事物的“两面”都不可能等量齐观。

3)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受益的主要是哪些国家。

【分析】本题第三问揭示了如何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方法。分析材料二的语义,四个分号“;”说明有四个层次或“方面”。考生再迁移教材中全球化的定义“在商品、资金、劳务、人员的全部或部分的自由流通”,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了。考生如果不善于迁移教材中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术语,只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往往思路打不开,所答也不够准确。

材料三  对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参考答案】

1)范围不断扩大;摆脱相对孤立,联系不断加强。

2)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3)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4)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3、从题型6看如何解答文综题

题型6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6分)

材料一 登州文会馆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1876年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表3为该校正斋(中学部分)开设的主要课程:

3

宗教类

中国经学类

自然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及其他

天道溯源、救世之妙、罗马书等

书经、诗经、论语、礼记、孟子、左传、易经等

代数备旨、圆锥曲线、测绘学、格物(声、光、电等)、航海法、物理测算、化学、动植物学、微积分学、天文揭要等

读作诗文、万国通鉴、二十一史约编、是非学、富国策等

材料二 试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注:艺学指算、绘、矿、医、声、光、化、电)为用。”

——安作璋等《齐鲁文化通史》

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3分)这类新式学校的创办对山东近代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2分)

以下略。

【参考答案】

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

    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2)共同之处:都有中国经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

    作用: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山东近代经济的发展。

【分析】此类试题命制一般围绕一个核心,尽管各有侧重,但各个设问都是围绕这个核心,用相关学科知识来解决不同角度的问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解题和审题的关键是判断各个设问是侧重于政治、地理、历史哪个学科知识与能力回答。从目前文综试卷的命制看,基本上是可以分开的。有时判断不清的,可以根据各学科分值所占的比例帮助判断,因为在这道试题分值中各学科所占的比例是确定的。

本题第1~2问是历史学科,3~4问是地理学科,5~6问是思想政治学科。

从总体上看,此类试题中对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不高,但对考生阅读、审题,调动相关知识与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我们把命题中一些典型设问方式归纳如下,并探讨和分析其答题思路,以期提升考生的审题、解题能力。

1、调动相关知识

例如2007山东文综卷29题第1问:

“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根据试题的要求,自主选择和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及技能解决问题”是高考文综命题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对学生的答题而言,包含两方面要求:

一是判断使用哪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回答问题。目前看文综三科命题基本上还是分科设问,特别是阅卷基本上是学科分开操作。因此,并不是说同一问题,用哪一学科知识解决都可以,而是要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学科知识与能力来回答。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对题目整体的把握,围绕某个核心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设问,据设问或依据分值比例弄清各个设问的学科倾向。(从整体的角度理解和解答试题的各个设问)

二是调动历史学科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或者学生知道的知识未必能够得分。训练过程中,主要是训练学生对题目关键要求的准确把握,如时间、地点、范围等方面的限定;再就是对历史知识的联系及整体把握的能力。新课程的教材体系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主题是式系列编排的学习内容,同一历史问题的解答或者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历史发展的把握,往往在三个必修主题中都有。本题第1问,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切断(先秦时期)考查了山东历史。围绕设问,学生要调动三本必修有关山东的内容。

2问,第一层次考阅读概括能力,两断材料提供的是山东学堂,一中一外,设问明确(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第二层次实际上是知识迁移,迁移运用“近代新式学堂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的规律性知识即可。回答此类设问的回答,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是非常重要的,考生可以把平时所学的规律性知识“近代新式学堂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迁移到题目上来。(历史问题:将地方问题置于整体历史发展中解决)

2、概括提炼材料

例如山东卷“分析材料一、二,指出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等。

1)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历史材料试题的解答,首要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阅读和解答,也就是要有历史感。如“分析材料—、二,指出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要从材料中找,但要点写出来,提炼出来,是在中国近代西学传入,中国教育新旧并存的知识背景下才能够准确写出来。

2)抓住关键词,抓住解读材料的角度。如“分析材料一、二,指出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要求概括的是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应该是先看设问,再根据设问有针对性地、仔细地阅读材料。

3、分析问题

例如上述山东卷这类新式学校的创办对山东近代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类似的设问很多,所占的分值较重。通常的设问有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原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事件结局成败的原因等。

例如“新式学校对山东近代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中,新式学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思路如下:科技文化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

高考试题对这些点的设问考查也基本上共通的,如“结合近代以来的历史史实分析山东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思路:西方侵略导致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诱导;洋务运动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斗争等方面。其实这个思路也是基本上适合诸如广州、上海、青岛等沿海城市。(历史问题:将地方问题置于整体历史发展中解决)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知道多角度、多方面地回答问题。平时加强这类设问的积累、整理,才能在考场上提高审题速度,提高得分率。

三、几点提醒

  1、临考前的心理准备

  临考前的复习要注重自己认为还未彻底掌握的薄弱环节以及直觉要考到的地方。临考前要相信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和系统复习,自己的知识、能力早已到位,只要发挥出平时水平的80%就能大获全胜。

  2、考试中的心理准备

  当监考老师分发完机读卡和试卷后,同学们要严格按监考老师的要求先检查试卷有无破损、缺漏页码和字迹模糊不清等,如有,应立即向监考老师提出解决;如无,再填写上自己的姓名和考号;然后查看全卷题量、难易度,迅速确定好答题的快慢节奏策略。如发现试题较难,要相信一切试题都是纸老虎我难人难、我不畏难;我易人易,我不大意;如发现试题较简单,要相信水涨船高,仔细是笑到最后的关键。

  如发现高考试卷中有平时作过的题,切忌盲目乐观,一定要注意该题的设问角度是否有变化(就是没有变化,也要有自己的创见),按要求仔细作答;如发现试卷中有从未遇到过的新题型,应相信第一次出现的新题型都不会很难,静下心来就会迎刃而解,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3、审题是最关键的环节,正确审题可以保证答题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如果审题错误,那么就会做无用功。审题时应注意仔细阅读题干的内容,对于关键字词要做适当的标记,如      ⊿、    ∞、○、• 等符号,提醒自己注意关键信息。

4、做完选择题要认真检查,检查无误后要及时把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工整的填写好答题卡的姓名准考证号,规范的涂好考号试卷类型科目代号

5、时间分配合理。不要前松后紧,也不权前紧后松。

6、解答非选择题即解析题的技巧必须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两个充分、三个步骤。

  一个前提是,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在读题时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必须明确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只有围绕中心答题才能与题意相符;再次,要围绕中心确定从哪几个角度、哪几个方面来回答

  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这样就可缩小思考范围,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作答。

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有用的信息。

三个步骤。首先,仔细阅读每一问题,找出做每一小题的依据(即依据材料几,是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和所要回答的核心内容。其次,仔细阅读材料,充分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最后,依据材料有效信息组织整合问题答案。

7、答案内容“角度全、要点多、话语简”

不少学生在答卷上写得满满当当,可是答到的得分点却很少。这样既耽误了答题时间,又拿不到应得的分数。原因往往是考生没有掌握答题要领,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答题时做到“角度全、要点多、话语简”,字字命中得分点。

8答题语言规范化

  答题时应使用教材书面用语,不应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社会、家庭流行的俗语。只有用教材书面用语,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减少误解。

9、答题规范示例

组织答案时,应尽自己最高水平书写认真、工整。书写应以题干的题号为基准对齐。整个题的答案应该左对齐,因为试卷没有格线,书写的时候注意每行都尽力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例如: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各洲选举人应具备该洲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洲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洲,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请回答:

1)《独立宣言》阐明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2)材料二和材料一在哪些方面相抵触?它说明了什么?

答案组织示例

1)天,自由平等。(答案要言简意赅,用词恰当。)

2)①抵触:《立宣言》宣一切人生自由平等,但1787年法却定了选举具有的格,不承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利,打下了族歧的烙印。

②说明:明了1787年美国宪法有局限性。(答案要有得分点,语言力求言简意赅,用词恰当。)

或者用以下形式(前面空两格对齐)

1)天,自由平等。

2)①抵触:《立宣言》宣一切人生自由平等,但1787年法却定了选举具有的格,不承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利,打下了族歧的烙印。

②说明:明了1787年美国宪法有局限性

 

 

 


附件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