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思考

发布者:梁星星     发布时间:2019-06-13 浏览数( 0) 【举报】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思考

周口市纺织路小学   梁星星

 

【摘 要】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教师从阅读视野、历史视野及教学的视野中,坚持浃洽兴起策略、以意逆志策略、深入浅出策略,才能最大发挥文本的价值功能,实现文本的的现实意义及审美存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理性智慧及人格建构。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西方的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本意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并因此衍生了构建、构成、建造或制造等意义。文本定义颇多,可归纳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都可被视为文本。什么是解读?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称:“通过分析来理解。”何谓文本解读?指教师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

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同文本及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展开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之象的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积极的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开掘文本的意蕴,充分地发挥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探寻、理解与感悟,实现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接受文本的浸润,进而形成掌握语言规律、习得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完善个性品质及提升审美情趣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途径就是阅读。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师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一座充满生命的桥梁。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深入的文本解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条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如何挖掘文本的主导价值并充分实现其当代意义,理会和把握文本的编著意图和特定的意义寄寓,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三主体间的充分对话,有效地实现文本对话的教育价值,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所在。文本解读,解读什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1、广泛阅读,形成多元的文化视野。

文本解读能力是阅读者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辩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广泛大量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而且还应广泛涉猎如哲学、艺术、宗教等社科领域,甚至一些自然科学领域。不仅要要成为本学科的专家,而且应当使自己成为“杂家”。不断提高自己的养,使自己置身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之中,要做到“入乎其内,入乎其外”

2、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对某一文本的观照绝不只有一种解读方式,不同的解读理论和解读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和结论,或者同一结论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方式去体验去解读。如果仅用传统的单一的固执的理论去解读内蕴丰厚的文学作品,势必造成意蕴的多层流失,导致解读的概念化、片面化、单调性,更无论去给学生解读“导航”。

二、引导学生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

1、给学生以感悟的空间,鼓励个性化(多元)解读。

文本是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涵盖着语文知识和技能,决不只是语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简单堆砌,它不仅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语用经验也高度优化于其中。但分析、理解,肯定有一个背景、方式、角度、时空以及“度”的问题;而且,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等,也对分析、理解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由于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所以即使是对同一文本的“文、道、质”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

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文中的一句话:“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然后教师设计了下面的环节:师:想象一下,作者被小鸟啄得疼吗,生:不疼。师:为什么不疼,生:从上面的学习我知道珍珠鸟很喜欢作者,所以这是珍珠鸟表示对作者的友好,所以它不会使劲啄的。师:你说的真好。能把这个“啄”字换成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词吗,生:可以换成“吻一吻”。生:还可以换成“碰一碰”,表示珍珠鸟对我很友好。生:还可以换成“亲一亲”。„„师:这是一种多么特殊的吻啊,同学们,让人鸟之间的友情伴随着我们的朗读悄悄流淌吧,齐读这一段。教师抓住“啄”这个词,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在孩子们不同但却精彩的解读中,将爱的种子埋在了每个孩子的心里,真正让学生走入了文本。

2、文本解读的“深入”与“巧出”

我们语文教师,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一座桥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解读文本,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都要反复品味,仔细琢磨,整体观照,力求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准确而深入的引领南宋人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读书的“出”与“入”就是对文本品味、解读、升华和创造的过程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人文得以熏陶、语言得以涵泳乃至思维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
   文本解读,就是要入乎其内,老师要深入钻研文本,从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所谓“巧出”,就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悄然的过度,迁移拓展,使学生出乎其外,启发学生走出课本,实现文本解读的再创造,把课内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运用,为学生终生学习、运用语文打下坚实基础。怎样出呢,“出”的一般形式有 “读出”、“说出”、“写出”等。“出”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外。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坚持解读的“深入”和教学引导学生解读时的“浅出”,才能最大发挥文本的价值功能,实现文本的的现实意义及审美存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理性智慧及人格建构。
  《玲玲的画》这是一个温馨的小故事。文本文字浅显,语言简单,以对话为主,其中爸爸的话揭示了本文的阅读主题: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肯动脑筋,坏中也可能转化为好事。文本的重点句就是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句话的解读有三点:一是坏事并不一定坏,能变成好事;二是坏事变成好事要肯动脑筋,善于思考;三是并不一定所有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所以文本用的是“往往”,而不是“一定”能变成好事。这样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哲学理念在其中的。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玲玲的心情变化为教学线索:满意(高兴)→哭(着急)→满意(喜悦),体会玲玲前后的变化,体会和理解爸爸的这句话的含意。其实文本还应包含着另一条暗线:好事→坏事→好事,与玲玲心情的变化一一对应。于是文本并不是一味的体现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也在体现着好事也能变成坏事。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适度把握文本的解读,不能过度强调或只强调“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不以强加的方式给学生,而将其中的解读建构和渗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去体会与感悟,教师始终以解读为终极目标,进行启发与诱导,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新境界,从而成就更宽广的教学视野。这就是教师解读的“深入”的过程,而在课堂教学视野中表现为“浅出”的过程。
  3、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引领解读。

教师在引领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如果将教师的解读经验强加给学生,那么文本成为一个思想的枷锁,就不是“浅出”的过程了。反之,完全以学生的解读代替文本及作者的解读,就会造成对文本的误读。还是以《玲玲的画》教学为例,文本中隐含着一个主题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当然这里所说的主题意象并不是指诗词当中的意象,而是文本中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玲玲的画弄脏了,就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没想到还获得了评奖会上的一等奖。这里的“小花狗”就是一种意象,一种生命的形式。文本中描述: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从“懒洋洋”和“趴”可以看出的是一种家园的温馨,这为这幅画上了一种生命的色彩。于是“小花狗”不仅仅是一只狗,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带着情思的物象。在教学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点,也是对文本的正确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花狗”所代表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自然之趣、温馨之情,而联系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如果不把握“小花狗”的主题意象,随意生发,便会造成文本的误读。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如果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到位,不引导学生加以鉴别与比较,显然就是对文本亵渎。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的文本的学习方向,决定着文本价值功能的发挥,也是学生解读、品味、内化文本的基本前提。著名作家史铁生曾说:乐其俗者赏其俗,知其雅者赏其雅。能使一本书或一篇课文有意义或没有意义的地方,首是教师的头脑,而不是一本书或一篇课文从封面到封底之间印刷的书页或空间。教师在引领学生实现阅读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实现文本意义的价值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伊赛尔.文本的召唤结构. 莱纳·瓦尔宁编接受美学[M].慕尼黑威廉·劳克出版,1975 .237 .
  [2]、伽达默然. 真理与方法[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 215
  [3]、邵国义.文本的意义和限度[J]. 语文教学与研究RF. 2006,⑶.
  [4]、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 28-29
  [5]、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 221
  [6]、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2002.9第1版.367-370.
  [7]、斯坦利.费史.感受文体学[M].见英文本.读者反应批评[M]. 84.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