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语文教学的困惑思索

发布者:班娟娟     发布时间:2019-05-13 浏览数( 0) 【举报】

 

第一、学生没有时间读书、没有阅读视野怎么办?怎样面临当前语文缺失阅读的困境?

    不久前我们高三参加了市里组织的第一次联考。这次语文联考试题出的很好,很有份量,其中大阅读中的文学类试题考的是路遥的长篇名著《平凡的世界》的开头部分。监考时我们看到试题都很兴奋,觉得语文试题如此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学生应该答得很好。但在批阅非联考学生的试卷时,我们却悲哀地发现,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当代名著,我们的学生竟然大都不知道,也根本没阅读过。所以针对贫寒吃不起二类菜——乙菜的孙少平而言,小说中写他在全班同学都拿完自己的菜之后,最后去拿自己的最差的丙菜——两个黑窝窝头时,看到另一个贫穷定不起乙菜的同学郝红梅的黑窝窝还没拿走而“怔”了一下,学生对这个“怔”的理解竟然答得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学生说孙少平不全拿走黑窝窝是“舍己为人”,是“关心郝红梅,对她有好感,和她谈恋爱”等等。而真正讲评试卷时我们更发现,一个班学生知道路遥的寥寥无几。三年教学的事实也告诉我们,由于从2008年起语文高一、高二只有一周的四课时,高三只有五课时,而我们学校的学生课外自由阅读和周末实践全被自习课和数理化试题安排了,所以,学校既没有固定的语文阅读课,学生也不自由主动借书阅读,学校的阅览室也形同虚设,特别是由正榜生组成的一级部又普遍强调数理化的学习,我校目前高三一周七天的晚自习也没有一节语文辅导,诸如此类的现状导致了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阅读时间和阅读视野,普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因而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很低,明显不如往年的几届学生。学校和社会大环境的不重视语文学习和偏颇理解语文学习,学生埋头于试卷中根本无暇阅读,也不去完成语文布置的阅读作业。

    对此,我们高中教师该怎么办呢?我们具体拿出什么样的教学实践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呢?今后怎么走?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可是,看看我们的学生,整天被圈在教室里,没有报纸,没有新闻,没有阅读,很少实践,对于自己的身边社会,他们关注了什么?我们语文教师该怎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第二、语文课要不要“语文味”?尤其是当前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还要不要?怎么保持语文课特有的“语文味”?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体现出语文独有的“味道”,而不能是“理科味道”“政史味道”或其他。可以说,语文味”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是语文意识的具体表征,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是语文教学特点的外化”。而现实中的“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现象至今仍旧存在,我们语文教学特有的“味道”的缺失至今仍旧很突出,尤其是我们高三语文课。比如“无味”。有些语文课“满堂灌”或“满堂问”,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无味”,失去了语文教学本应该有的生命张力。再如“串味”。在今天的语文课上, “政治化”、 “应试化”、 “综合化”倾向很突出,“博采”和“拼盘”的现象比较普遍,语文似乎可以和任何学科都沾上边,语文教师把大量“非语文”的东西牵涉进了语文课堂,结果因“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而“红杏出墙”。对此,我们语文教师该怎样办?怎样上出自己的具有浓郁语文味的高效课呢?

    第三、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怎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怎么体现?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它到底被贯彻了没有?贯彻了多少?从近三年多次的听课中,我发现,如今真实的语文课堂上,确实有很多东西似乎已经“变了味”,背离了新课程理念之初衷,偏离了航向,且有渐行渐远之势,“以学生为主体”似乎仍旧是个理论。比如刚刚进行的高三诗歌专题讲评复习课,我们的一些老师从头主讲,只是个别提问,“演绎法”教学充斥课堂,导学案上知识罗列,方法俱在,好多诗歌都是老师根据答案给学生讲出来的,而不是在学生自主的朗读和理解、笔答后得出来的。语文课堂尤其是诗歌讲评课上也朗读甚少。另外,所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往往也是“变味的学生主体”和“变味的主导”。一方面传统语文教学上的教师“满堂灌”“我的课堂我做主”并没有遭人摈弃,另一方面时下“我的课堂不做主”却正在抬头。前者是学生主体地位丧失,后者是教师首席地位和主导地位的“缺席”。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理解和认识也“不置可否”或一味肯定,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对此,我们怎么办?

    第四、高效的语文课堂怎样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多元解读等?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现代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形式从单一走向丰富多彩。但我们看到,有些所谓的“合作”“讨论”完全是流于形式,教师贪图的是课堂表象的热闹,而缺乏对合作的真正内涵和价值深入理解和挖掘,教师其实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实质,放任学生的“自由发挥”,结果将语文课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活动课”“讨论课”。

    《高中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要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但是,一些教师便由此走向了极端,认为“多元解读”就是一部作品可以解读出无数种“解”来,“人有多大胆,文本就有多大产”,“不怕解不到就怕想不到”。因此,努力去挖掘别人没有发现的作品的其他意义,这就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多元解读”,或美其名称之为“个性化解读”。这难道不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这样的“多元解读”其实远不如“一元解读”实在。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做?

    第五、一周只有四课时的语文课堂怎样有计划、有序列地进行作文教学?

    在教材容量、教材难度、高考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在大量理科试题充斥学生学生田地的现实下,在学生课外自由阅读被人为剥夺的情况下,我们语文教师,如何真是按照既定的计划,有序列有条理的进行作文教学呢?我发现,高三作文教学严重存在着“缺钙”的现象,语文作文教学单纯依靠两周一次的大作文,是很难教出成果来的。但是,这两周一次的大作文都很难得到时间的保障,对此,我们该怎么办?

    第六、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与课外衔接的关系?怎样看待和布置语文作业?

    我们强调语文教学实际应该是“大语文教学”,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在新课改和减负的背景下,在一周只有四节课的情况下,我们怎样解决语文课堂与课外的衔接?怎样引导学生搞好语文课外学习?语文作业该怎样呈现?量应该怎样控制?能课外很少或不给学生留语文作业,而学生语文成绩照样很好吗?如果有,这种境界是怎样达到的?这些问题我们怎样解答。

    第七、高考和平时语文教学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在高考指挥棒下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高一、高二教学由于仍然存在着以“教学考试成绩”衡量教学水平的实际,而高三教学则完全直面高考,加之学校大环境误解语文,很多班主任误导学生,甚至不叫学生晚自习学习语文,对于自习课的课外阅读更是禁止,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怎样与高考方向挂钩?怎样在保持语文味和大语文观的情况下让语文课在高考指挥棒下发挥作用,让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样也考出高分?就像有人解读素质教育时说“素质教育和高分教育不背离”一样,现实中的语文教师该怎样做,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第八、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教学的快乐幸福体现在哪里?我们怎样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为教研备课组长,我会经常听到一些抱怨的声音,包括我自己,抱怨学生不学习语文、不做学案练习,不读书,抱怨语文教学工作越来越难以开展,抱怨学校评价管理老师的一些机制和办法等。我们的抱怨告诉我们:我们教学、工作的幸福快乐在逐渐远离着我们。在参与省课改暑期培训和学校的一些日常培训中,我还看到,我们老师已经很少读书了,我们手下最多的书只是专业书籍,且往往是教材参考等,真正的阅读其实距离我们老师也很远很远。身为肩负“育人育才”重任的教师——我们又该怎样为我们的教学改善我们的心态和环境,在与时俱进的学习之余,时刻保持青春般的热情,在教学中时刻体味工作着的幸福和快乐呢?

    我们知道,教师已经被公认为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通过个人的力量来立竿见影地改变外部环境并不现实,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我们自己心态的调整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所以,老师们,朋友们,如果说,在奋斗人生道路和教育工作的每一天,我们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希望我们不要焦虑,不要忧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贤屈子的话会时时响在我们的耳畔。让我们秉承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继续顽强探索下去吧。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我们才会真正成为一个教育者。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