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打开诗歌的一种方式

发布者:张蔚华     发布时间:2019-05-25 浏览数( 0) 【举报】

打开诗歌的一种方式

——感受形象,知道含蓄

语文组   张蔚华

唐代司空图《诗品·含蓄》主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这两人都在讲含蓄。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想来写情感的,多半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是我们中国文学家所最乐道。”

钱穆《谈诗》评价王维诗句“雨中黄叶树,灯下草虫鸣”时说:“正因为他所感觉的没有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在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这一段话强调了“不著一字”的好处,也告诉我们“尽得风流”的方法——“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

外境是什么?是诗人创造的形象,是诗的字面上显示的内容,但它并不是全部。诗的内容至少分为,字面上显示的内容,和字面外潜藏的内容。我们读诗就是通过字面上显示的内容挖掘出字面外潜藏的内容。这就需要感受形象,知道含蓄。感受形象,知道含蓄是打开诗歌的一种方式。

感受形象,知道含蓄,要明白“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开创了这一传统,后世文人对香草美人传统的继承,很明显地分成了香草与美人两类。一类是以禽兽花草比谄佞贤良,后世学者虽各有其所选择的具体的意象,但是都遵循着“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的基本模板。另一是以男女喻君,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读这首诗歌,首先要感受形象。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其次是知道含蓄之意。这首诗表面形象是写一位新婚女子拜见舅姑时的不安,而通过题目暗示出了作者的含蓄之意。朱庆馀实质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感受形象,知道含蓄,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今天,我们打开诗歌,要知道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这首诗把怨蕴含在环境渲染上,通过环境形象的感受,我们懂得了蕴含,深深体味出幽怀怨情。

感受形象,懂得含蓄,要明白托物言志手法。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感受形象,懂得含蓄,要明白融情于事手法。融情于事法,是指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在事件的描述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感动。有的诗歌,看上去作者只是在平静地叙事,其实文中流淌着浓浓的深情。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初看,此诗内容平淡、语言明白、字句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唐末那样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如果正面从收租情事落笔,所费笔墨必多而实际效果未必就好。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这种正面的描写 ,只写了两件事,一是农夫辛勤耕作,二是官家修仓,等待收租情况 “官家已仓”句点到为止 ,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一应留待读者去想。

在揭露讽刺的时候 ,诗人不发议论,重在摆事实,融情于事,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 ,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 ,所以“官家已修仓。”官家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 ,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农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种种事实,俱在其中,作者的忧民悯农之心亦跃然纸上。

 所谓“不著一字”,并不是不用文字的一片空白,如无字天书,而是“纯用烘托,无一字道著正事,即‘不著一字’;非无字也。”所谓“寄言”,其实就是寄托,就是通过作者所寄意的的形象或境界来说话。感受形象,知道含蓄,就可以慢慢打开诗歌。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