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作业周期 : 2019-05-01 2019-06-20

所属计划: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请结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谈谈你是怎样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

要求:①密切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切勿空洞说理。②可以是一个教学设计,也可以的一个教学流程,但要具体真实,有可操作性。③杜绝抄袭。


发布者:郭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提交者:学员亢清    所属单位: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5-24 20:47:01    浏览数( 1 ) 【举报】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  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  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诵读      合作探究       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    赤壁     苏轼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冤案,文字狱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1、学习读第一段,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明确:画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活动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面对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容、洒脱、自由、高雅……

    作者也写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诵读实践:

    请试着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我们对文本的感受。

     提示:注意重音、节奏,读出意境。

    点评:随堂

    2、学习第二段   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饮酒乐甚”是对第一段的概括,那第二段作者的情感是否发生变化了?

    明确:由乐到悲。

    什么触发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诵读实践:

   请试着读出这种感情上变化。

    提示: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点评:随堂

    3、  展示自学成果,学习第三段

    梳理内容:

    解释“愀”的含义。容色改变。

    苏子容色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扣舷而歌——正襟危坐。

    “客”的这段话联想到了历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迹? 文治 、武功

    与赤壁相关的失意和得意的经历

    这个联想的目的是什么?

    和现实的自己形成对比

    合作探究

    对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生命短暂、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无穷,岂不悲乎?

    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这样的悲,用 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诵读实践::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英雄与凡人的对比?我们的人生也是短短的几十年,平凡而渺小,能读出共鸣吗?

      提示:注意内容和情感的关系:铺垫——转折——悲凉、深沉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4、  学习第四段

     梳理内容:苏子也觉得宇宙的无穷值得羡慕吗?他的观点你理解吗?

而又何羡乎?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水与月自变化的角度来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恒,这一刻的水已经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物无尽,我也无尽。

    永远流逝,永不消失,盈虚有变,皓月长明。我如何无尽?

    我价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跳出个人小我的局限,人类的大我是生生不息,与万物同在的。

    请问同学们,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

    此时的苏子已处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时空局限。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而又何羡乎?”一句该怎样来读,轻而易举又重若千钧。

    这一段话里还有怎样的胸怀?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共适清风明月。不祈祸福、忘怀荣辱、超脱死生、旷达自适,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实现了人生的圆融。最难得的是此刻的苏子被记录了下来,成为后世莫大的一笔财富。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经这样评价《赤壁赋》:“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诵读实践:谁能为我们读一读苏轼实现了人生超越后坦荡的襟怀。

提示: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5 、学习第五段

    客喜而笑,宾主尽欢,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三、学习总结

    时间:月出——东方既白

    情感变化:乐——悲——喜

    诵读心得:注意重音、节奏。

    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四、课外阅读

    我给大家找到了几篇跟苏子相关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希望我们能将对苏轼的品读延伸下去,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由“乐”而起,极“乐”而收,两次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2、你在本文中能读出“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之事对苏轼的影响吗?

    3、有人说苏轼去的地方叫赤鼻矶,跟赤壁远着呢,他犯了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呢?

    4、“客”是真有其人吗?他在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苏子与客本质的不同在哪里?

    5、理解苏轼的胸怀对你有影响吗?老师提供的相关文本,你会选读哪一个?

    《赤壁赋》教学反思

    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