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高语文第十五坊第一次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9-04-12 2019-06-26

所属计划: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1、从历史嬗变的角度,对“语文课”这一概念再思考;新课标背景下,课改与高考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发布者:王银锁

高语文第十五坊第一次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冉红涛    所属单位: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6-04 22:46:50    浏览数( 2 ) 【举报】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意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教学却与此背道而驰,课改面临的重大难题,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变“带着镣铐跳舞”为举着“鲜花跳舞”,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思考: 

  在任何条件下的教学,我们都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落实最终要表现在学生行为的改变上。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可以促进学习的效率的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从容地应对高考。 

  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并不矛盾,高考考查的也是学生分析、处理、获取、掌握信息的能力。只要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走出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尺度,课改就会稳步向前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协调课改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一)考试内容要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考试内容要力求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情况,总体上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二)命题范围应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应增加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考试题目,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适当减小题量,降低难度,以便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并注重统一性与个性相结合,体现出学生的个性,鼓励有创新性的答案。 

   (三)试题应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试题应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重视实际,强调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及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 

   (四)在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计综合科目的试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二是要突破以往以单一学科的知识为考核范围的限制,逐步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体现现实生活的客观要求,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不仅在综合科目考试中要体现出新课程的这些要求,而且在语文等单科目考试中也要体现这些要求。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与多样化录取的制度 

   中国的统一高考制度,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和牢固的运行机制,而且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高考改革只能采取渐进方式,朝着既定目标,对高考的体制、机制与管理,全方位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并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多样化的现代人才观以及适应性的考试功能观来指导高考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转变高考功能观,要从选拔性功能转变为适应性功能。高考已经不再只是选拔优秀人才,高校应根据所设专业的层次、类型选择人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高校与专业。 

  比如“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改的亮点,但是许多学校都称师资不足,班级太大太多,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以致于高考一遇到综合性的试题就头疼,认为考试的难度太大,要求降低难度。这是理解的误区,仿佛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上大课,要语文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各科目综合,其实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比如课程中的的梳理与探究,就是很好的训练材料,教师没有充分运用;每篇课文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认真完成;学校许多的综合能力培养活动(演讲,研究性学习,比赛等)只是少数同学参与,如果把综合性学习寓于课堂教学当中,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将来的高考还是“镣铐”吗? 

  总之,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要求与高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程度日益增强,只要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渗透与教育理念当中,突出新课改的容易忽略的亮点,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以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指导思想,将新课改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将高考与课改统一起来,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独立推进。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高中课改进入了“刚 性 化”的 新 常 态。高考改革对于高中课改,将会促进实现如下三个转变。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从专注“层次选拔”向优化“个性选择”转变;在教育方式上,实现从过度关注“育分”向全面关心“育人”转变;在教育目的上,实现从注重“学科成绩”向促进“学生成长”转变。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06-10 10:31:02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