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作业周期 : 2019-05-01 2019-06-20

所属计划: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请结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谈谈你是怎样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

要求:①密切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切勿空洞说理。②可以是一个教学设计,也可以的一个教学流程,但要具体真实,有可操作性。③杜绝抄袭。


发布者:郭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提交者:学员李淑君    所属单位:郸城县实验高中    提交时间: 2019-05-21 12:57:45    浏览数( 0 ) 【举报】

故都的秋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与提升。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解法,问答法。

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教学导入

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种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让我们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享受,那么,作者是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把这种特点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三到十一自然段。这些段落中主要写了牵牛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树五种景物。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子(淡绿微黄) 
   这些冷色调给人以冷清之感,即文中“清”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我们注意,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我相信你的心里会是孤独、痛苦的。何况作者当时心情不佳,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情绪——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一问:浏览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以上十自然段,从描写和议论的角度,把故都的秋味具体,完整地展现出来。属于分写内容。
  二问:,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三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 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四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第一二自然段,它通过对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属总写内容;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属总括全文。所以,本文为总——分——总式结构。

直观显示

         12)    1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

                         2 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足。向往北国之秋。

 

                          描写    1 清晨静观。2 槐树落蕊。 3 秋蝉残声。

          312)   风物    4 秋雨话别。  5 果树奇景。

 

                          议论: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1314)   1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2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小结

   

    本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在结构上,脉络清晰,总分总式结构,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天成,不愧为名家手笔。

 

五、教学反思

 

1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和文章的结构两个方面。先从3-11自然段入手,围绕“清,静,悲凉”这一中心,展开情与景的关系。“清,静”主要对应景的阐述,“悲凉”则对应情的表达。进而引导学生把握---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接着,从总体上分析文章结构,第1,2自然段通过南北对比总写对北国之秋的感受;312自然段,具体分解对北国之秋的独特感受;1314自然段,再一次南北对比,突出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属总写。至此总-分-总结构(板书设计)就呈现出来。

接下来,通过小结和作业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我觉得完成了这节课教学设计方案。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水平。

还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总分总结构过程中,与自己的写作实际联系的意识不强。这和我的强调不强有关。

3 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因为学生在分析这类问题时会有意识的注意结构,在写作中也有意识地采用总分总结构。基本上掌握了以景显情的写法。

 

  作业

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尽量采用总分总式结构。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