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设计一课文言文教案 作业周期 : 2019-04-25 2019-06-20

所属计划: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一篇文言文,设计一节教案。要求:有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发布者:齐静

设计一课文言文教案

提交者:学员董青    所属单位: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4-27 14:40:50    浏览数( 1 ) 【举报】

兰亭集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2、结合课文,感悟人生存在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叙事的借题发挥的特点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分析理解对山水佳胜和宴会胜况描述与人生感悟之间的关系,品味作者于悲伤感慨中流露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之情,培养正确的生死观是难点。

三、教学内容

1、了解有关兰亭宴集的概况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3、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感悟人生。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1、教科书

  2、录音机

  3、黑板

六、教学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对王羲之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请数位同学回答一

  下。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回答: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但是可能大家平时不太关注书法的历史,下面由我为大

  家稍微介绍一下: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无疑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二转法作

品《兰亭集序》一共324个字,但是在他的神笔之卜.,个个字都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书圣”。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

世称“二圣”。流传下来的是唐代的模本,其中的一个细节,二十个“之”字字不同,今天

我们课上领略他的文章美。

   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问题二: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什么是序?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回答:大家回答的都很好,我现在再为大家补充一下,    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

  《吴蜀集引》等。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刘禹

锡的父亲叫刘绪,绪、序同音,苏洵的父亲叫苏序,因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为

引。这本来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作家个人的规矩,但由于刘、苏的影响,后来也有人作

起“引”来,那就与避讳无关了。

    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最初书、文只有序。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

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

二传、文之后,称为后叙(如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题某某后(如柳宗元:  《读

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等等,到了宋代,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例如欧阳修的

文集中就有几十篇跋。

    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

对序的再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

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二月上旬的“巳,,

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 (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2、教师:下面请大家听录音,希望大家能够在聆听录音的同时把握课文的思想意蕴。

  3、教师:现在听完了,下面请大家自由读,最好找出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并标记一F来。

  4、教师:大家想必都读完一遍了,请大家进行一下分读。大家注意句号的存在,句号往

往暗示着内容的层次。男女生分读,以句号作为分界。

  5.教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文章注释疏通课文,说出自己不太明白的字词句。

  教师:好,就到这里,请大家把不太明白的地方告诉我。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回答:大家基本上把所有的要点都提出来了,下面是我的我觉得大家可能会遇到困

难的地方,请大家核对一下,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

  (1).文言实词

  修楔: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如“修楔事也”。

  丝竹管弦:代管弦乐器。如“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静躁:安静与躁动。

  殊:差别,不同

  虚诞:虚妄的话。

    (2).古今异义

  其次:古,这个地方,如“列坐其次”;今,居于次一等的。

  品类:古.万物,如“俯视品类之盛”;今,物品的种类。

  俯仰:古,形容时间短暂,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今,低头抬头。

  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3).词类活用

  极视听之娱    极:副词活用如动词,尽情享受。

  当其欣于所遇    欣:形容词活用如意动词,以…为欣。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兴:一般动词用如使动词.使…兴,即“使…产生”。

    (4).文言句式

  引(之)以为流觞曲水,列坐(于)其次  (宾语“之”和介词“于’’省略。)

  或取诸怀抱,晤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句,介词“于’’省略。)

  (5).课文成语

  崇山峻岭:形容高大的山,高大的岭。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游目骋怀:放纵日力观察事物.开畅胸怀欣赏风景。

  放浪形骸:形容行为放荡,不拘任何约束,如“直醉得东倒两歪,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指思想感情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6.教师:现在大家基本能够疏通整篇课文了,下面请大家共同朗读课文一遍。

    学生共同:

  7.教师:下面我们进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的工作。

    (1)、教师:下面我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大家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

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A:

    教师:请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提示一下朗读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

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下面理解背诵思路:记叙的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并由“此地有崇山峻岭,,

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2)、教师:好,下在请大家齐读第二白然段,要求能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学生共同:

  教师:下面我们进行疏通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

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

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结尾。

    (3).教师:下面我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B:

    教师:现在让我们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

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8、现在大家基本上对课文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现在进入探究思考环节。

    (1)、请大家说一下作者笔下的景物展现了一种怎样的格调?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作者在第一段叙兰亭盛会。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格调淡雅。

  时间:“暮春之初”,三月江南。想那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艳.但得寓作者之目者:

惟山、水、林、竹、人、风而已。——色凋气氛之清淡高雅

  多层次写景:兰亭盛会.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

  对比反衬:不写丝竹管弦演奏的繁盛热闹,反衬饮洒赋诗,畅叙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

舒爽优雅。——心境的淡雅。

  信可乐——抒情高潮。(乐景、乐聚、乐生)

  9、教师:请大家思考一下文中是如何借助景物描绘来表现观赏感受的?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天宇清朗,和风吹拂,高山流水,竹木摇曳,宇宙万物高旷深远、生生不息。置身其间:忘

却自我,与物同化,生命意识渗透在深邃的宇宙精神之中。此时此景,人世的是非荣辱,都

变得虚幻微渺。烦虑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这是思想境界的高雅。

  10、下面请大家思考最后一个为题,第二部分忽然言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

  学生A:

  学生B:

  学生C:

  教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不突兀。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

但有聚必有散,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宇宙万物无穷浩淼,人生短暂聚少离多;不禁使

人联想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悬隔,更令人悲从中来。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多描述聚会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悲伤。作者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呼应上文乐生(悲人生短暂、悲聚散无常——应珍惜人生)

11、教师:现在我把这篇课文整体上梳理一下:《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

月三日兰亭睁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

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

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

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

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干世界中的

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

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I:I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

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

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旬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12、教师:好,我们现在就结束这节课,下面由我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

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

什么新的体验?

  13、教师:好,现在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让我们来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下面我请三位同学背诵一下

课文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大家背诵的都很好。

  (二)、教师:现在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那就是亮点探究,下面请认真思考,尝试同答问

题一: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乐”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回答: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但是须明确:在第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二次强调,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教师:下面请认真思考,尝试回答问题二:第l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回答: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但是须明确: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卜.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教师:面请认真思考,尝试回答问题三: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问,己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回答: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但是须明确.‘‘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 “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问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l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教师:下面请认真思考,尝试回答问题四:为什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回答: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但是需明确: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囚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火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乘l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

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3段郑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人矣”作为议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

(三)、教师:看来大家回答问题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下面让我们来进行课文悟读

  问题一:《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为什么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学生A:

  学生B:

  学生C:

  教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我觉得原因有二:

  1、作者以简沽、素雅的笔调,娓娓动人的语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会。这里没有觥筹交错,猜拳行令的喧哗,没有丝竹管弦的热闹;有的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乐境,也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

  2、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无常”和“修短随化,终期于”的悲观情绪,这是作品的消极因素。但文章中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语句,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大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诚如《古文观止》所云.‘‘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白有无穷逸趣。”似乎正是这种“虽苍凉”的对人之生死的感叹,触发了后世众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让人“苍凉”的经历,演绎出新的对人之生死的苍凉的感叹。

  教师:问题二:痛后的王羲之又将情感引向何处?找出情感变化的关键词——悲。结合

第三段的内容说说王羲之为何而“悲”,这里的“悲”和前文的“痛”有什么联系?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结合王羲之本人谈一下我的一点看法:第三段俯仰古

今,发现从古到今人类对人生的“痛”是若合一契的,尤其对生命的感叹更是“一也”,从

而证明了老庄的“一生死”“齐彭殇”的思想是妄作、虚诞。这些“痛”不是王羲之个人

“痛”,而是整个人类的“痛”岂不是人类的一大“悲”吗?痛是感性的,而悲是理性的。

教师:问题三:文章由乐而思痛,由痛生悲,那么悲之后,王羲之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乐——痛——悲——?)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既然生命中有这么多不可抗拒的“痛”,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怎样生活?王羲之对于人生问题的深层思索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喜

怒哀乐,本事人之常情,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乐则乐,该悲则悲,一任其自然。既然

生命的长度不可能无限延伸,那么就该加大生命的密度,珍惜像今天这样快乐的聚会。(即:

惜乐)这篇文章中王羲之对人生的态度,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生命的低层次享受上,而是能够提升到理性和对人格及人生价值的追求上,他能够看到乐后的痛,给人带来生命的启迪。

教师:问题四: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A:

学生8:

学生C:

教师:大家回答的各有千秋,下面我谈一下本人的看法,其实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上大

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作者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

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但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是发白内心的执著思考。作者对生死观的阐明,是他

性格旷达的表现。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著,对岁月的流

逝才如此悲叹。

    “死生亦大矣”深沉至极。古今同悲,后人也会悲叹,这是警醒古今人类永恒课题。

但这种感伤蕴含着对生的执著追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与虚无主义划清

了界限。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将人生归之于虚无,消极悲观。王羲之反对这种虚妄

之言,将深沉的伤感托到新的层面,执著追求——珍爱人生,珍重友情,不虚度人生。我们

应该也像古人那般真心我们眼下的时光。

(四)、教师:好了,今天的课暂时就到这里了,下面由我来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继续背诵课文。

(五)、教师:好,下课。

 

 

教学反思

我讲授的《兰亭集序》一课是文言文教学的大胆尝试。整节课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有朗朗的读书声,有悠扬悦耳的音乐,有精彩语言的描述,有动情流畅的背诵,有颇有见地的评论。同学们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听课教师也为之振奋,为之感染。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摇曳多姿。

值得反思的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老师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唤起这类同学的个人表现欲,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