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高中物理研修作业(二) 作业周期 : 2019-04-11 2019-06-20

所属计划:高中物理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高中物理研修作业(二):

1、作业题:

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科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自己独自解题时不会。”解题却恰恰是掌握知识程度的体现,习题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仔细研究。请以一节习题课为例,剖析如何提升习题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注意事项:

1)请提交原创作品,切勿抄袭,否则不予合格;

2)作业既要有规范的教学设计,也要有对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方法、评价进行分析说明(对教学设计的分析说明不少于600字),两者缺一均不予合格;

3)做好作业的备份,以免上传失败使内容丢失。

 


发布者:卞佩文

高中物理研修作业(二)

提交者:学员张震    所属单位:沈丘县第三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5-04 22:09:18    浏览数( 3 ) 【举报】

.

教师布置习题是应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选择,传统的题海战术根本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选择习题应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拓展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水平.首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那些部分存在误区,例如,在力与运动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误区则需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相关的题目.

(1)对一些物理过程没有形成足够完整的、清晰的物理图像.

(2)往往侧重各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联系,而不侧重理解物理概念的真正含义.

(3)对于牛顿第二定律没有很好的理解,没有建立起来力的瞬时作用的观点.

(4)认为只有当主动力大于被动力时,物体才可以运动.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深化概念,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选题要做到典型、灵活多样,对于题目的挖掘和探讨要力求深入.将做习题和概念教学分离,甚至可以相对立,题海战术的做法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使学生形成机械、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并不有利于深化和活化概念,也不有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物理习题课教学

在高中物理的习题课教学中,老师要注重问题的设置技巧,使学生能够通过解一道题而会解一类题,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还经常会借助于一系列问题流来实现有效教学.善于结合教材中既定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并由此转化为相互关联的问题组,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例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中的立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开始时小球在杆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后,问:[TP1GW50.TIF,Y#]

(1)小球沿杆下滑的摩擦力为f,则小球在下滑的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

(2)小球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SX(]12[SX)],即a=[SX(]12[SX)]g,则小球在下滑的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

(3)小球沿杆上滑的摩擦力为f,则小球在上滑的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

(4)小球沿杆上滑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SX(]12[SX)],即a=[SX(]12[SX)]g,则小球在上滑的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

(5)第(1)和(2)问中小球的加速度方向向哪?小球处于什么状态?木箱对地面的压力比总重力大还是小?

(6)第(3)和(4)问中小球的加速度方向向哪?处于什么状态?木箱对地面的压力比总重力大还是小?

3一题多问强化思维梯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采取增加设问的方式,展现物理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情境.在习题设置时,还要考虑习题的梯度性,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梯度,并使其思维难度有效降低.例如,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课中,教师提出习题引导学生总结牛顿第三定律.

(1)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2)鸡蛋碰石头和石头碰鸡蛋的都是鸡蛋破碎,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解析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总结: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在已经讲授完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全部内容和物理意义之后,教师示范提问:

提问1一对平衡力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一个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提问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同样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然而它们与平衡力有何区别呢?

解析根本区别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而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物体之间"相互的"这一本质特征.

4一题多解延伸思维深度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注重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与创新思维,[TP1GW51.TIF,Y#]提升物理习题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例如,长木板A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B以水平初速度v0滑上A的上表面,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2所示,则从图中可以求出长木板A的质量M.

解法一用牛顿第二定律,由上面的那根线求B的加速度a1=[SX(]v0-vt1[SX)],再由下面那根线求A的加速度a2=[SX(]vt1[SX)] (在这两式中不考虑加速度的正负).

使它们产生加速度的力是一样大的(都是它们间的摩擦力f)

f/m=a1,f/M=a2,

所以M=m(a1/a2)=m[SX(](v0-v)/t1v/t1[SX)]=[SX(]v0v[SX)]-1 m.

解法二用动量守恒定律

原来的动量=m?v0,后来的动量=(M+m)v.由于由A、B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所以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原动量=后来的动量: mv0=(M+m)v,所以M=([SX(]v0v[SX)]-1) m.

一题多解是活化物理规律的一种教学与解题方式,在物理的习题课教学中,灵活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简化解题的过程,开拓解题的思路,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解题过程的展示,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总之,在学习新内容时应当在实际做题中将所学概念和定律进行有效的运用,并提示应注意的重点和难点.通常情况下,物理习题的解题方法有多种,因此,培养学生按照不同的解题思路也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方面,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可提高学习水平.通过挖掘不同问题之间存在的同一性,培养学生抽象总结的物理思维,加强对知识点应用的重视度,从而深化理解知识点.

5课后复习以培养物理思维

题后反思,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际中,老师要注重反思问题的设置,并从多角度进行考虑.第一,学生在解题之后,老师要注重引导他们重新剖析问题的本质,深化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第二,注重引导学生对比多种解题方法,使解题过程得以优化,积极探索最佳解题方案.第三,引导学生整理解题的思维过程,寻找解题突破口,深化学生思维.第四,老师要注意运用基本的物理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解题思维策略,巩固学生的物理思想与方法.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物理习题并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受到各种阻碍,教师应在此种情况进行引导和教育,适当给予提示,提高学生的兴趣,抓住关键的节点,从而提升学生水平,实现教学目标.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