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第一次校本研修成果】布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9-04-22 2019-07-14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 :
请参训教师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展示“高中新课标和高中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具体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文本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校本研修成果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第一次校本研修成果】布置作业

提交者:学员庄涛    所属单位:淮阳县实验高中    提交时间: 2019-07-11 17:10:21    浏览数( 0 ) 【举报】

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记体验古代诗歌中的美感88888.jpg

 

在新课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高中教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多种素养。但是,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些素养的重要性并不是平列并重的。需要有优先顺序。这些优先选项是什么呢?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社会责任、交流技能等排在前列,这些素养事关个体能否更好应对21世纪的挑战,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它们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四大构成要素,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

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审美活动从来就和语文教育密不可分,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是体现语文学科特质的内在诉求。审美既是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提升。审美活动以审美需要为动力,以审美体验为基础,它是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高度统一的过程。高中语文教育如果不突出审美素养的培育就丢失了学科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所追求的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之成为一个健全者的终极关怀就不可能实现。审美活动既是一种对象化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超越、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非对象化的活动,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古代的诗歌,无论是状物,还是描景,都是为了体现生活中的美丽,抒情也在借助诗句的意境表达,意境本身就是诗人心境的外在体现,一首好诗,无论是喜或悲,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一坛陈年佳酿,如一朵仙间奇葩,描绘出的是充满读意的画面的美,一首激情的旋律的美。

例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我们通过以上对意象的联想,可以从主旨句中得到这样的证实:于夕阳西下,在天涯有一断肠人。其实意象大都比较固定的含义。又如“杨柳”“芳草”应多含亲友离别之情同时诗歌之篇幅决定了每一个诗人的内心情感,必然需要寻找一些表现空间的词语来去弥补语言上的数量限制,故在鉴赏诗歌中,对我们来说,诗人的推敲字词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这是诗人组成完整意境,并进而品味体会情境的关键,意境是什么?意境就是诗人用文字描绘出的充满诗意的画面,脑海里勾勒出的总是些美好的形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会使我们的学生有所斩获:

引导学生们从动词——动作情态联想获得美感。因为诗词有其凝练性,很多的诗词中动作情态多在表现力极强的词语中淋漓尽致的体现着。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从这些表现力极强的词语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此才有可能如临“诗”境。例如《朱熹寻春诗》“书册理头何时了,不知抛却去寻春”中的“抛”字。它运用这个字来使我们体会到直说心里,立题见意,颇可寻察。我们作为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可以充分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真正的走入诗的国度。

我们的“应试教育”也培养了一些素养,如死记硬背(记忆)的素养、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素养等,在新的世界大势下,这些素养都是低级素养,没有竞争力。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些高级素养,国家参与国际竞争需要这些高级素养。中国的国民素质和学生素质需要更新换代,中国的教育目标需要升级换代,核心素养为更新换代指明了方向。

 

我们也要从形容词——景物形貌进行联想获得美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古代诗人词客在选择一个形容词时都是多么地仔细和慎重,他们力求写出事物的实在样貌。才紧紧抓住形容词(特别是颜色词)进行一系列化的联想,这样一来对诗词的风格、基调的把握就明显有了事半功倍的功效。诗的意境出凝结着诗人感情的意象组成,是诗人用富于表现的语言描绘出来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画面。读一句好诗就如同见到了一幅生动传神的图卷一样。就像见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雄厚壮阔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了,再如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诗人细腻描绘的暮春景历历在目。是多么凄惨的美丽。例如:银碗里盛雪,冰壶含宝月,表达银碗里盛雪,是高华澄澈的审美境界。而冰壶含宝月,宝月含冰壶,身心一如,不复分别,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于诗于人,于情于理,都是何等之美也。

核心素养之所以是“高级素养”,还有两个原因:(1) 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知识;(2) 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是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

 

我们也知道诗词与音乐两者之间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所以我们该怎样去撷取那些美妙的诗词中的声音呢?当我们找准了声音元素,又该如何让学生去想象得到那种诗人词客的情感基调呢?叠词的美,这类词在古代诗词当中通常是不应该发出声音的。但通过诗人与我们的朗读或者吟唱,它便很好的体现出作者的心情所以拿来一读,便大致掌握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了。当然还可以通过双声词的把握去感知了,那就需要读者和学生细细品味一番了。拟声的美,仿佛我们来到诗人的身旁,静静地感知这美妙的声音,拟声词就是描写这个声音的词。大家通过这类词进行想象,就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景色之美妙,任何人都可以想得出,还有一点,我们所读的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有一定的空白,展开就像中国画一样。不过这个空白的地方需要聪明的读者用想象去填充,没有任何疑问,这个填充的过程也就是想象力提高的过程,我们难道会忽视这种心灵的空白吗?

核心素养作为“关键少数”的高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例如,身体素质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视为基础素养。但因为“太基础”了,国外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几乎都没有将之列入。另外,传统的“读写算”等基础素养,也未被纳入其中。

 

虽然我们知道在古诗中有些词语的确很难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清楚,有时我们也能感觉出这一点,那就是只会越解释越复杂。是的,诗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诗人在他们的生命里营构的模糊境界之美,给我们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若是教师们单一地运用解释法教学,只能会机械化抹杀诗词那“可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成分。所以在高中语文中的古诗教学应更多地运用“意会法”。诗歌要求有一点就是要读起来琅琅上口,以前的诗都是要配乐来唱的,这种乐感大概就是“诗歌”一词来历了,诗歌讲究平仄搭配,韵律和谐,像“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的行云流水,读起来正如一捧细砂自指间泻下的感觉。这种乐感,大概就是诗歌至今仍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吧!让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巧妙地通过直觉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一会理解,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一定会比那一览无余之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情感境地,以更好地使我们对这一切的理解。例如读皎然的诗,是有见识之论的,他的名作如《寻陆鸿渐不遇》中的“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还有“报到山中去,归时每日斜”。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阕词的朦胧性、就十分可爱地构建了一个模糊性的美景。再如《投知已》:“若问令遇洞庭春,上有闲云可隐身。无限白云山要买,不知山价出何人”诗味之浓,何其之美!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对其进行字词的单一解释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逻辑的诗词,这样的模糊而又明朗之世界,应该引导学生想象,鼓励他们进行多样化的解读。我们在欣赏研讨古诗的美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到诗的建筑美。诗的建筑美在于它的格律。古代的诗歌,对格律的要求极严。要求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等。格律的严整不仅保证了诗歌篇幅的整齐,也使其读起来显得抑扬顿挫,而诗歌的乐感也为它的意境更添加了一种动态感,读者脑海中的图画也就更加的生动了。

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进行深刻的文化变革。语文是母语学科,它是文化的存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以汉语文化为依托、以人类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过程。语文教育需要对文化进行转换,强化文化认同、适应、同化与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和理解多元文化,繁衍出新的健康的文化意义,实现文化的增值,并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岂不闻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推敲的典故也广为人知。想想一首诗的创作需要如此讲究,还有诗人们如此苦吟,诗歌乃至于生成“诗意”这样的美的一个词,原因也不言而喻了吧!  古诗歌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等职责。一言以蔽之,古诗歌教学中的美的领悟才是吾辈学与教的最高境界。

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与目标。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素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认识活动。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需要借助思维,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又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教育须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学生的思维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构建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旨归的课堂活动体系,应是语文教育的一种自觉追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11111111111.jpg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07-11 22:39:55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