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开发与利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实践

(黄荣和 已在 2019-07-04 00:10 推荐!)

  发布者:刘盛媛    发布时间:2019-06-11    浏览数( -) 【推荐】 【举报】

开发与利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实践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善于从“深度挖掘”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凡是编入语文教材的作品,不是“经典”就是“精髓”。所有这些,既是对学生开展“工具性教学”的良好素材,又是对他们开展“人文性教育”的优质资源。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出于各不相同的种种原因,教材作品中或隐或现地存在“空白之处”或“意犹未尽”现象,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内在空间。以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其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只一个“又”字,便写出了作者心中潜藏着的不绝于胸的苦思愁肠。既然是“又”,就说明这绝非“第一次”,或许也不是“最后一次”。那么,作者以前的“苦闷”是什么呢?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让读者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挖掘”李煜的“前车之痛”,让学生感受到此时此刻这位南唐后主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与愤慨,应当还有悔恨与愧疚,这样便深化了学生对词作的体悟,使学生产生了更多的共鸣。

(二)善于从“学科整合”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出于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学校教育中把知识分为多类不同的独立学科。然而,各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尤其是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和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与其他各类学科更是密不可分———合则共荣、分则互损。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整合教学活动,实现多赢。以教学苏洵的《六国论》为例,六国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是许多文史学家非常关注的话题,“三苏”父子就各自写了一篇。苏轼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着重指出了“六国之间不团结”的原因,而苏洵则明确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苏洵这一说法最为勉强。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苏洵不是在就事论事,而是在“借题发挥、借古喻今”。也就是说,教学中只有把作品教学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其文学价值和思想情感。

(三)善于从“生活链接”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意在强调———“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客观现象,而且“语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语文知识及其教学活动如果摆脱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就会如同枯木,丧失生命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能促进学用结合、教学相长,进而开辟出一条无可替代的“活水通渠”。以李密的《陈情表》教学为例,教学完毕后,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认知评价作者的“孝亲”思想。有些学生认为李密“以孝为本”,这种思想和行为可敬可嘉;有些学生认为李密“因孝亲而置国家大义于不顾”,实属“愚孝”;有些学生则质疑李密为什么不能“忠君与孝亲两者兼顾”呢?或许有其他难以启齿的因素吧……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体悟。

(四)善于从“自主体验”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既是无可置疑的“学习主体”,又与教师一样,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高中学生在思考与想象、综合学习和自主体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正因为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体验学习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手口脑互动的综合协调能力,且有利于从中获得不可多得的生成性课程资源。以《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为例,笔者提出“将相为什么失和”“负荆请罪体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特征”“客观评价其中的人物形象”等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集体讨论交流。出人意料的是,有人通过“不因欺骗而杀蔺”这件事,赞赏秦王的“胸怀天下、王者风范”;还有人认为比起蔺相如,廉颇更加深明大义———因为蔺相如光是“避让”,却没有主动解释,假如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秦国从中反间挑拨,赵国又将如何呢?笔者认为,学生的这一见解,也应视为非常宝贵的生成性资源。

(五)善于从“科技支撑”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具有“音、像、图、文”和谐一体的优势功能,而且具有“储备海量、动静自如、更新及时”等方面的特点,它既可为各类课程教学提供全面支持,又能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是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以音像和谐、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如教学《琵琶行》时,教师可播放琵琶古曲,让学生在“音文互动”中更好地学习与感悟,从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是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资源外,还可通过链接网络资源,实现相关资料的延伸、补充和拓展。三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校内外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如借助QQ和邮箱等实现教研信息、教与学心得体会的对话和沟通。四是利用网络资源的交互性,及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六)善于从“综合实践”中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课外天地,大有作为。”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堂只是“小天地”,社会生活才是无边无际、活力四射的“大课堂”。不仅如此,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可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多地创新、汲取和生成,对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大有裨益。比如,学习诗歌单元后,笔者组织并激励学生开展“诗歌创作我能行”活动,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很高,有创作古体诗的,有创作自由体新诗的;在学习修辞方法后,笔者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感恩节精彩短信”征集活动;在学习议论文期间,为了让学生切实体悟“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笔者组织学生就相关话题或社会现象开展辩论赛。再如,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笔者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路径。综上所述,持久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依靠实践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不断创新。作为教学改革活动中的责任主体之一,我们教师应当勇于实践、善于进取,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