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发布者:康玲    发布时间:2019-06-13    浏览数( -) 【举报】

对《赤壁赋》教学的反思

江西省崇义中学    高一语文     

摘要: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苏轼    赤壁赋    教学    发散思维

《赤壁赋》一文是必修2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文中不仅有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字里行间还有作者的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这些景物的描述中倾注的是作者的情感和志趣。

我们所知,苏轼是一位儒释道的集大成者,丰富的阅历成就了他的思想高度。《赤壁赋》一文是他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夜游黄州的赤鼻矶而作。被贬的苏轼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写下这千古名篇?在这一片山水中又是寄托了他怎样的深情和哲思?作为文言文教学,又改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把抽象的内涵讲给学生听呢?作为一名新老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讲不好怕是会越讲越糊涂。而今再上到这一课,敢于把课堂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我对这篇课文似乎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得到了很多新的启发。

无论是主客问答,还是苏轼两个自我的对答,本文既是对悲观客人的开导,也是对人生失意的苏轼的安慰,都有一种坦然的深味蕴含其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笛声,是客人对人生短暂与渺小的悲叹,是对人生中很多不可控变数的无奈。面对尚未涉世的中学生,怎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是每位语文老师精心备课时思考的问题。从变的角度想,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动着;从不变的角度想,我们和万物都是永恒的。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地向前奔流,从未停歇过;再如空中的明月,虽有阴晴圆缺,到头来却还是没有增长也没有减少。虽然我们此生的生命短暂,个体渺小,与江水、与明月亦是一样,一直都是变化着的。再说这天地之间,万类物种皆有归属,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丝毫也不能占有;可这江上的清风与那山间的明月,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景色,都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你和我共同享受的啊。这样一想,又有什么好羡慕江水与明月呢?又有什么好哀叹自身的短暂与渺小呢?暂且受用这当下的生活状态吧。如果只有老师来讲,可以照本宣科讲完翻译,道出一己之见,阐发变与不变的道理,也算是完成任务。可我们从来不敢小看学生,特别是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正看着老师的一言一行。怎样理解变与不变的道理,永远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打开思维,也是打开课堂的教学思维。思维的碰撞,散发出精彩的火花,也是师生的共同进步。

一、客人借着悲风倾诉,寄托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呜呜笛声中。客人悲什么呢?想到当年,“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韬武略的曹操;想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缭,郁乎苍苍”的被周瑜围困赤壁的曹操,这样的一世英雄,现在何去了呢?我等况且还没有曹操的丰功伟绩,我等驾舟浮游在这赤壁之下,茫茫烟海,渺小得就像大海的一粒米,人生如此短暂,能不悲伤吗?有学生说道,客人悲叹是因为过于担忧未来,人生是短暂的,就要如此悲伤吗?人早晚会有一死,过于想到明天的结果,却忽略了享受生命的过程。我们要不忘昨天的来处,才能更加明白明天的去处。不忘初心,不忘记当初追求目标追求理想的决心,那么人生遇到的沉沉浮浮都是实现梦想的困难。战胜困难,不忘当初的目标,这样才活得有价值。

二、有学生分析到,人死了是会有灵魂的。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祝福》中祥林嫂的问话,“人死了之后会有灵魂吗?”古人是赞同有灵魂一说的,信奉还有下辈子。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和万事万物都是永恒的。怎样才是“永恒”?或许人的肉体是会衰竭,会老去,灵魂还在,上辈子的智慧存在于灵魂中,投胎到下一个人身上。这似乎正好说明了有的人与生俱来就存在的某些天赋,这似乎正好印证了前世今生的说法。客人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羡慕明月的永世长存,悲叹自身的渺小短暂,若是这样想来,是不是人生短暂的个体也和万物永恒了呢?换作今天来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即活得有价值。人会老去,但精神可以永恒。正如臧克家先生的诗句写道: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也许古人说的灵魂,和现在说的活出生命的价值,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吧。

学生能分析到这一点,我很欣慰,也让我大开眼界。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方面,让我对文本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学生的思维,可能能让其他的学生更好的理解。

三、在平凡的事物中,我们也能发现它的价值。不一定要成为曹操这样的伟人才能“永恒”。从哲学的角度看,“人不可能同时跳进同一条河”,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我们能够定格的永恒,可以大胆的假设,如《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的时间定格,如《盗梦空间》中的层层穿越重设,如《大话西游》中月光宝盒的穿越。如果时间真的够快,大胆的假设也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一刻。正如现在科技的发展,量子穿越的说法不是正在探究吗?

这么一篇宋朝的文章,流传至今,除了欣赏文中的山水描写,文字之美,除了体会苏轼的哲思,感受文人情怀,留给我们的还有更多的解读。通过这么一堂放手让学生来思考的教学,让我也收获了很多,得到很多新的启发。同时,用学生的语言,也让同龄人更加接受。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运用自身所学,就要多看书;要讲得好,就要学会表达。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是要充分备课,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不断提高,共同进步。

附:《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32-3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须2教师教学用书

[3] 沈周霄.山水间的觉醒.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1上  50-52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